第395章 游击支队(十二)(2/2)
不仅官方上,对华夏政府施压,在当地各方面打压游击支队。
尽管滇省政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蓝党政府却一再要求约束掸邦抗战游击支队。
多方面的压力,使得掸邦抗战游击支队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在掸邦境内建立的几个基地,不断遭到当地民众和王国军队的排斥,
?吴新率领的游击支队,刚开始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高卢殖民机构和当地反华的头人。
但是经历过一段时间,才发现了当地少数民族对华夏的不喜欢。
此时掸邦与华夏交界地区的少数主要是佤族、德昂族、掸族、克钦族等。
佤族是阿佤山区的主体民族,与华夏云南佤族同源,19世纪末至20世纪因战乱、迁徙逐渐形成跨境分布格局?。
?德昂族(崩龙族)?是滇省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上因反抗傣族统治向掸邦西北部迁徙,主要分布在掸邦、克钦邦的深山中?。其支系复杂,华夏境内自称“德昂”或“尼昂”,掸族境内有约30万人口,未来会拥有武装力量“德昂民族解放军”?。
掸族与暹罗傣族同源,主要分布于掸邦,包含傣哑、傣泐等亚支系?。其起源存在“土着说”与“迁徙说”,14世纪曾建立麓川政权?,这也是掸邦称谓的来源。
?克钦族在华夏境内被称为景颇族,与德昂族、掸族交错杂居,近代共同抗击王国、倭寇的侵略。
这些少数民族村寨还是多由土司或部落自治,这种原始管理习惯,使得这些少数民族依赖于头人的统治。
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头人,无论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还是依靠的王国殖民机构,都需要对抗华夏政府与民众,这自然带来了管辖村寨里少数民众对华夏政府与民众的敌视。
这也就是未来华夏远东军在野人山回国时,倭寇强烈的追击,王国的漠视之外,还有就是当地少数民族的敌视,造成了远东军的重大损失。
?野人山(胡康河谷)?就位于华夏与掸邦、天竺交界之处,为克钦族与佤族混居区,地形险峻,雨季交通隔绝?,热带雨林是一个原因,当地人也带来很大的恶意。
比如掠夺远征军的物资、杀害落单的远征军士兵、抢娶落单的远征军女兵等。
对于游击支队对于少数民族村寨头人的袭击,经常受到少数民众的骚扰。
游击支队官兵还保持着自身的纪律属性,对于少数民族民众还保持着一定的护卫习惯,面对少数民族民众的一些过激行为,无所适从。
直到在越来越过激的行动,引来了游击支队的伤亡之后,才引起了吴新等人的重视。
特别是在一次袭击一个克钦族村寨之时,遇到了众多村民的攻击,甚至一些老人和妇女都参与了进来。
这种表现终于惹怒了带队的游击支队的军官,事情上报到了吴新面前,吴新也无奈的通报给了宋志。
宋志比较了解这个时候掸邦的情况,考虑了良久,最后下达了“开枪”的命令。
吴新是宋志大嫂娘家的弟弟,通过多年的培训,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