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游击支队(1/2)
掸邦因传统问题,与华夏的隔离相对远一些,而安南的对抗更为激烈。
作为安南主体民族(占人口89%),京族在长期历史中形成了兼具柔韧与刚毅的民族性格,表现为对外部压力的顽强抵抗与灵活适应并存?。
这种\"竹式外交\"特性——\"竹根稳固,竹身结实,竹枝柔韧\"——同样体现在民众的日常行为中,尤其在边境地区面对外来势力时更显坚韧?。
高卢殖民统治(1885-1954)期间,安南民众对西方殖民者的反抗与对华夏文化复杂情感交织,形成了一种\"既想摆脱依附又难以完全割裂\"的矛盾心理?。
边境地区因直接接触殖民统治,这种执拗性可能表现为对权威的持续性抵抗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顽固坚守。
边境地区多山地丛林的地形,培养了民众独立生存的顽强特质。
历史上安南通过吞并暹罗、占婆王国等扩张行为,也反映出其民族性格中\"不服输\"的执拗面向?。
为此,安南区域的张胜武,采取的措施更为激烈,自然造成安南人员伤亡更大。
高卢因为欧洲的战事,也放松了边境区域的管理,而桂省三巨头,只需要宋志发去电报,详细叙述边境的情况,自然会支持这种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行为。
在张胜武与吴新的努力下,不到六十人的队伍,在边境各村寨的支持下,逐渐发展成为超过两千人的队伍。
为了支持这个队伍,宋志不仅将沐春公司所产的武器、装备、药品和无线电台,不断的支援给两人,而且还派来了发小张长兴、原东北军邢杰以及呈贡山培训基地的军官,协助两人进行培训和训练。
宋志非常清楚,这个时代军阀纷起,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控制。
而宋志从后勤与人员上控制,从思想上强调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培养这些边民出身的各方面素质。
并且宋志准备的各方面装备,都是非常充裕的,鼓励派去的人员,继续扩大武装力量。
为此宋志分别成立了安南游击支队和掸邦游击支队,并安排他们进行正规训练。
宋志不得不加紧准备,因为倭寇的占领军就要来了。
1941年1月,倭寇军事战略处于关键调整期,主要围绕华夏战场僵局与资源困境展开,同时酝酿着南进与北进的战略分歧。
倭寇大本营于1月16日会议确认华夏战场陷入长期化,决定在准备南进的同时维持对华作战?。
1月25日,倭寇华夏派遣军接到指令,需配合东南亚作战,但不得削弱华北、华中兵力?。
?倭寇封锁华夏东南沿海?,强化对华封锁,切断国际援华通道,为后续南进做准备?。
其中?倭寇南进政策的推进?,倭寇陆军与海军达成共识,计划在解决“华夏事变”前有限度南进,目标指向资源丰富的东南亚?。
1月7日倭寇陆军会议通过的《适应世界形势演变处理时局纲要》明确将南进列为基本国策?。
而关东军原计划通过“关特演”进攻毛熊,但因毛熊倭寇签署的中立条约及普鲁士侵略毛熊未果,最终于8月放弃?。1月时北进仍处于筹备阶段,70万关东军集结待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