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陕北土窑,西夏王妃墓的隐秘(2/2)
门后是主墓室,比前室大了一倍,正中央摆着具石棺,棺盖是整块青石雕的,上面刻着个女人的浮雕,梳着西夏特有的“高发髻”,穿着交领长袍,手里捧着朵莲花。
“这就是西夏王妃?”王勇凑过去看,“长得还挺俊。”
“别瞎说话。”艾时用矿灯扫过四周,墓室两侧摆着八个陶俑,都穿着铠甲,手里握着长矛,“这是‘仪卫俑’,守护王妃的,看铠甲样式,是西夏的‘铁鹞子’(重骑兵),等级不低。”
石棺两侧的木箱里,藏着真正的宝贝。张老二打开左边的箱子,里面铺着层丝绸,虽然已经发黑,但上面绣的凤凰还能看出金线的光泽。“这是‘织金锦’,西夏特有的‘片金’工艺,把金箔切成丝织进去,比纯金还贵。”
箱子底下是叠西夏文的经卷,纸页发黄发脆,上面的字迹是红色的,用朱砂写就。“这是《金刚经》的西夏文译本,全世界都没几本。”张老二小心翼翼地翻着,“你看这装帧,是‘梵夹装’,把纸页折起来用绳子捆住,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法子。”
右边的箱子里是些瓷器,最显眼的是个白釉瓶,瓶身上剔刻着缠枝牡丹,露胎的地方呈土黄色。“这是‘西夏灵武窑’的瓷瓶,”艾时拿起瓶子,“你看这剔刻,刀法深峻,胎土粗,但釉色白中泛青,是灵武窑的精品。”
箱子角落还有个铜壶,造型像个葫芦,壶嘴是龙头的样子,壶身上刻着西夏文和卷草纹。“这是‘匏壶’,西夏贵族用来装酒的,”艾时拧开壶盖,里面还残留着些褐色的液体,“闻着有股药味,可能是药酒。”
石棺前面的供桌上,摆着些小件的宝贝:一串玛瑙项链,珠子是红色的,中间夹着颗青金石;一个银制的“妆盒”,打开后分三层,里面还残留着些黑色的粉末,是西夏的胭脂;最稀罕的是个青铜镜,镜面虽然锈了,但背面的花纹清晰,是“缠枝葡萄纹”,边缘刻着西夏文的“长命富贵”。
“这些都算一般的,重头戏在石棺里。”艾时示意王勇和张老二搭手,三人合力推开棺盖,里面铺着层厚厚的丝绸,上面躺着具枯骨,穿着的长袍已经朽烂,但头上的金冠还在,上面镶着绿松石和红宝石。
“这是‘桃形金冠’,西夏王妃的标配。”艾时轻轻取下金冠,冠上的宝石在矿灯下闪着光,“你看这工艺,是‘捶揲’(敲打金片成型),边缘还錾刻着卷草纹,精致得很。”
枯骨的手里攥着个小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枚玉印,印文是西夏文的“王妃之印”,玉质是青海玉,虽然不如和田玉细腻,但雕工规整。“这印是身份的象征,比金冠还值钱。”
就在这时,墓室突然“哗啦”一声响,顶部落下些碎土。艾时心里一紧:“不好,刚才开翻板的时候震动太大,可能要塌!快收拾东西!”
王勇赶紧往包里塞金冠和玛瑙项链,张老二抱着经卷,艾时则把玉印和瓷瓶揣进怀里。刚跑到通道口,身后传来“轰隆”一声,石棺旁边的墙壁塌了,露出后面的暗格,里面滚出几个银锭,上面刻着西夏文的“贞观”(西夏年号)。
“还有银锭!”王勇还想回去捡,被艾时一把拉住,“命重要还是钱重要?快跑!”
三人连滚带爬地冲出地窨子,刚到地面,整个通道就塌了下去,扬起的黄土把洞口封得严严实实。王勇瘫在地上,看着怀里的金冠,心疼地说:“那银锭至少有五十两……”
“能活着出来就不错了。”艾时擦着脸上的土,从怀里掏出玉印,“这枚印,就值那银锭十倍的价。”他望着远处的山峁,矿灯的光在暮色里闪了闪,“下一站去甘肃,听说武威有座西夏的寺庙遗址,
张老二数着经卷的页数,笑得合不拢嘴:“这趟值了!光这《金刚经》译本,就够咱们在西安买套院子了。”
王勇突然想起什么,摸出兜里的银妆盒:“这胭脂能卖钱不?”
艾时白了他一眼:“留着给你未来媳妇当嫁妆吧。”
山风刮过黑风口,带着土腥味,远处的墨水河泛着微光。对艾时他们来说,这座西夏王妃墓不过是漫长盗墓路上的一站,下一座山、下一道沟,总有新的秘密藏在黄土深处,等着他们用洛阳铲、用经验、用那点不服输的韧劲,一点点挖出来,换成实实在在的日子。而那些沉睡了千年的宝贝,也终于在矿灯的光里,见了见这人间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