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寻龙校尉 > 第434章 夜返危穴,银锭烫手

第434章 夜返危穴,银锭烫手(1/2)

目录

黑风口的夜风裹着沙粒,打在窝棚帆布上“啪啪”作响。王勇揣着个油布包蹲在角落,矿灯光线被他拢在怀里,映出脸上按捺不住的兴奋。

“你确定要去?”张老二靠着行李卷,眉头拧成个疙瘩。他祖籍河北沧州,打小听着“瓦罐不离井上破”的老话长大,骨子里透着股谨慎。“时哥说了,那地方结构早就松了,白天塌的只是外层,真要碰着核心墓室,塌下来连骨头渣都剩不下。”

“剩不下也得去!”王勇掀开油布包,里面是几枚泛着青黑光泽的银锭,边缘刻着模糊的西夏文。“你瞅瞅这成色!上个月潘家园那枚残的还卖了八万,咱白天看见的至少有二十枚,够在燕郊全款买套房了!”他往张老二身边凑了凑,声音压得更低,“咱又不是没这本事,你那‘分土诀’在河北地界没失过手,还怕这堆黄土?”

张老二指尖在银锭边缘摩挲,冰凉的金属触感混着土腥味传来。他确实不缺钱——前几年跟着艾时在洛阳“走活儿”,光是那批北魏造像的零头就够他在老家盖座带院子的小楼。可骨子里那点对“漏儿”的执念,像虫子似的挠着心。西夏银锭带年号的,存世量比北宋的少一半还多,尤其是“贞观”款,上次在拍卖会露面还是十年前。

“就去看一眼。”张老二终于松了口,声音发紧,“只探不挖,确认位置就撤。”

两人借着月色摸到土坡下。张老二掏出特制的洛阳铲,铲头带着细密的刻度,往白天塌陷处东侧探了三铲,提起时眉头一挑:“有戏!第三铲带出来的土混着朱砂——按西夏规制,主墓室四周会撒朱砂辟邪,离着不远了。”

王勇早已把折叠铲组装好,闻言立马开挖。黑风口的土是典型的砂质黄土,看着松散,实则含着层理,一铲下去往往带起大片滑坡。张老二从背包里掏出四节伸缩钢钎,在坑沿支起个简易三角架,又用帆布裹着沙土堆成挡墙:“河北老家挖菜窖都用这法子,能撑半个时辰。”

挖到约莫丈许深,铲头突然撞上硬物,发出“咚”的闷响。张老二趴在坑边听了听,又用探针捅了捅:“是青砖!错缝砌筑,典型的西夏‘三顺一丁’手法,绝对是耳室墙!”

王勇眼睛发亮,正要用撬棍,被张老二一把按住:“别急!你听!”

坑底传来“簌簌”的声响,像是有细沙往下掉。张老二脸色骤变:“不好!是‘流沙层’!这墓是‘虚掩式’,外层塌了,内层靠流沙护着,咱一挖,流沙顺着缝下来了!”

话音未落,坑壁突然“哗啦”一声垮了半边,黄土裹挟着碎砖涌下来。王勇反应快,拽着张老二往后一滚,堪堪躲过一劫,刚挖的坑瞬间被填满,还在往外冒着细沙。

“他娘的!”王勇抹了把脸上的土,后怕得直喘,“这破墓,比河北的‘虚粮冢’还邪门!”

张老二盯着那片还在蠕动的流沙,突然扯了扯王勇的胳膊:“你看那沙子里混的啥!”

矿灯光扫过去,流沙中隐约露出些银亮的边角。王勇眼睛一红就要冲过去,被张老二死死拉住:“疯了?那流沙还是钱重要?”

“可那是‘贞观’银锭啊!”王勇急得直跺脚,“过这村没这店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