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一二三八章 处理

第一二三八章 处理(2/2)

目录

而今已被多尔衮下令,前往兴京方向补充休整,准备防御后方了。

这也就意味着,眼下在盛京城中,值得多尔衮充分信任的人马,只有正白旗的主力,以及一批留守盛京的正蓝旗主力了。

另一个,原来驻防凤凰城方向的镶蓝旗主力和部分正蓝旗人马,在去年的战事中损失巨大,尤其镶蓝旗,除了留守盛京的人马之外,主力几乎全部丧失。

所以从天眷元年年初以来,有不少隶属正蓝旗的人马,被陆续调出盛京城,补充到了连山关、草河城、撒马吉堡、叆阳堡等处去了。

当时,这几个地方,正处于大清国在东线与金海镇明军对峙的前沿地带。

镶蓝旗在东线惨败之后,这几个地方兵力相对空虚,若不大力增派驻防八旗数量,很难防得住金海镇明军及其随军移民的不断渗透。

辽南防线崩溃之后,连山关、草河城、撒马吉堡、叆阳堡几个地方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增加。

而它们之所以挺到现在还没有被当面的明军拿下,就是得益于来自盛京的正蓝旗主力的增援入驻。

但是正蓝旗的人马也是有数的,排除掉旗下汉军之后,主力总共不过六七十个满、蒙牛录而已。

年初以来,正蓝旗下人马陆续派出去了一半之后,剩下的一半还需要留守盛京,一开始是要用来防着两黄旗生事,到了辽南防线崩溃后,还要用于防范随时可能到来的杨振大军的进攻,所以不可能再往广宁安插。

再一个就是两黄旗。

在多尔衮登基前后,两黄旗的宗室王公与贵戚大臣们,虽然与多尔衮兄弟暂时达成了一致,而多尔衮为了安抚他们,也做出了许多让步,但是彼此之间的冲突与嫌隙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

多尔衮之所以做出巨大让步,原本是希望借此先稳住内部局势,然后与南朝,或者至少是与杨振方面达成停战议和这个目标,最后再回头清理和收拾内部的反对者的。

但是后,其与南朝的谈判无疾而终,与杨振的几次谈判也没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这样一来,在来自外部的战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之下,不仅其清理反对者,然后理顺内部的计划,迟迟无法实施,而且因为与南朝、与杨振议和的失败,也让他在盛京城内的威望受到了冲击。

许多本就不服他的两黄旗的宗室王公、亲贵大臣们,私下里拿他跟当年初即位时的黄台吉对比,对其继位以来不仅一无所成,而且在议和过程中不断退让各种嘲讽。

有的甚至在私下里嘲笑他受到了南朝的蒙骗。

风声传到皇宫里,多尔衮气得要死,但是在大敌当前,大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他都选择了隐忍。

然后在辽南防线上投入了重兵,下了本钱,希望可以在海州城或者辽阳城取得一场重大的胜利。

他不仅派去了英亲王阿济格,及其麾下主力,而且还派去了恭顺王孔有德,以及这两年来盛京铸炮厂几乎倾尽全力铸造出来的几乎全部天眷神威大将军重炮,希望通过一场胜利一举挽回他有所下跌的声望,同时也为清理内部的反对者创造条件。

但是结果却大失所望。

幸亏他最后顶住了两黄旗宗室王公和亲贵大臣们的压力,没有将阿济格夺爵下狱,或者从重处理,否则他在盛京城内的处境将更加微妙。

不过阿济格在悔过书里报告的一些情况,却也为多尔衮排除异己提供了理由。

比如佐理镶黄旗的总管大臣扬善,因为其子罗硕在海州城开门投降金海镇,这次被多尔衮趁机拿下了。

多尔衮将更加忠于自己的何洛会安插到了镶黄旗里,取代了扬善的位置。

还有南褚的妻儿、南褚的弟弟索尔和一家,也在阿济格的悔过书被送入盛京城后不久,被直接抓捕下狱。

南褚及其弟弟索尔和名下的世管牛录,则转到了他们的叔叔布尔杭古的名下。

此外,毕力克图、白尔赫图、全节、线国安、孙大堂等人留在盛京的家眷,也被抓捕下狱,所有家产、庄田更被直接抄没充公,做了萨穆什喀、准塔、阿宁哈、额和内等两白旗战死旗人将领的抚恤与补偿。

好在有不少两黄旗的大臣为扬善开脱,认为阿济格的悔过书里提到的有关罗硕等人投降的事情,都是道听途说,未经证实,不足为凭,劝多尔衮慎重。

所以,最后不仅扬善保住了性命,没有被多尔衮直接处死,甚至其他那些传言中已经投降了杨振的将领家眷也没有被立刻处死。

但是经此一事,盛京城内,尤其八旗上层权贵圈子各种暗流涌动,相互对立的两股势力不断在朝堂之上彼此攻讦。

甚至在多尔衮的盛京后宫之中,这种派系分裂都有所体现,各种枕边风吹得多尔衮心烦意乱,不得安生。

有的认为,对阿济格的处置太轻了。

也有的认为对扬善、罗硕父子的处置轻了。

还有的认为,该处置的没处置,不该处置的反倒背了锅。

比如一些出身两黄旗的大臣就认为,既然其他传言投降杨振的将领的亲属都受到了处置,那么苏克萨哈也应该被拿下,他可是白尔赫图的族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