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一二三八章 处理

第一二三八章 处理(1/2)

目录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作为“大清国”的当家人,多尔衮即位至今不满一年,却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想当初黄台吉活着时面临的各种难处。

他当然清楚,以阿济格在辽阳城被围之后抢先出城的做法应当予以严厉惩治,否则今后他就没有办法因为同样的行为而严厉惩治其他人。

尤其在大敌当前,最该鼓励各地驻防八旗严防死守的,与城池共存亡的时候,他这边开了不予严惩的口子,将来后患无穷,必定会有不少胆大妄为的效仿者。

可是他眼一如当年黄台吉在对待多尔衮本人时的两难处境。

而他最终采取的措施,也跟当年黄台吉在处置他本人的时候差不太多,除了下旨申斥一番,命他思过悔罪,外加罚银之外,也只能是眼不见心不烦,让阿济格继续带兵将功赎罪了。

就在四月二十四日,已经反反复复纠结多日的多尔衮,根据阿济格的“悔过书”,对于在辽南防线溃败之中负有责任的有关人等,一一做出了“处理”。

虽然在盛京城内,仍有不少人希望借机处理阿济格,可多尔衮最终还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除了申斥、罚银以及部分田庄充公之外,既未夺其爵位,也没降其爵位,更没有剥夺其旗下牛录。

但是为了令其思过悔罪,同时也是让其暂时避避风头,多尔衮命其统率镶白旗本旗兵马,前往兴京坐镇,总管兴京后方防务:

其一,由其以和硕亲王之尊亲自巡视后方,遏制后方八旗庄屯中愈演愈烈的“逃人”风潮。

其二,按照每户“二丁征一”的新规,从后方补充两白旗在辽南战败中的巨大损失。

其三,由其负责整合兴京后方防务,统筹应对来自宽奠方向、通远堡、董鄂河方向明军的不断挤压。

没错,就是不断挤压。

今年开春以来,在安东西路总兵仇震海、安东东路总兵徐昌永,以及征东军中后军总兵李禄等人的推动下,宽奠方向、通远堡、玄菟城、西盖马堡等地的明军,不仅敞开了接收来自清虏境内的逃人,而且不断派遣人马北上巡哨。

他们避开主路,不打主城,也不攻击清虏后方要害之地,但是专门避实击虚,在清虏驻军力所不及的地方,不断开辟新的据点。

截至四月中旬,不仅佟佳江上游的富尔江、董鄂河一带出现了明军哨探的身影,就连更加偏僻遥远的后方土门江一带,也发现了明军的行踪。

根据当地一些庄头人提供给征粮官的报告,有一支明军队伍,甚至堂而皇之地在土门江的入海口的南侧伐木筑城,打算常驻。

这些情报,伴随着后方各地逃人不断增多的消息,一起被送到了多尔衮的面前,既令他焦躁不安,又令他无从下手。

辽南防线溃败后,盛京城防守压力骤增,他也不敢轻易将驻守盛京的主力人马调往大后方去。

就此而言,虽然阿济格罪过不小,搁在黄台吉时期,大概率会被夺爵,但是其毕竟保存和收拢了小两万人马回来。

既然盛京城内,尤其是两黄旗的王公大臣们,对阿济格的失败相当不满,那就安排他去兴京后方坐镇好了,正好多尔衮也需要靠得住的人统领了后方的防御。

至于辽河以西的广宁城,其实多尔衮在处理了阿济格与辽南防线溃败善后事宜的当天晚上,就已经接到了吴拜、罗洛浑联署的紧急军报,也知道了洪承畴、祖大寿已经统率辽西大军,兵分两路拿下了闾阳驿城和西平堡的消息。

这两处地方,是广宁城伸向辽西的两个军事前哨。

如今这两前哨已经失去,那么下一步必然是辽西两路大军会师,然后围攻广宁城。

而广宁城的地位非同小可,其在辽河以西的军事地位,犹如辽阳城之于辽南大地。

一旦洪承畴、祖大寿的十几万人马拿下了广宁城,他们在通往盛京城的道路上将不再有坚城阻隔。

届时,洪承畴、祖大寿的大军从广宁向东,杨振的金海镇大军从辽阳向北,盛京城就将陷入被南朝二十万大军的包围之中,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广宁城的确该救,就如同一个多月前辽阳城该救一样。

以多尔衮的军事才干,这一点根本不用别人提醒,更不用罗洛浑一再派人求救。

但是,他却迟迟没有从盛京派出援军。

不是他不想从盛京往外派,而是他经过了一番权衡之后赫然发现,若是将剩下的八旗汉军排除在外,他已经没有多少富余的兵力,去给广宁城解围了。

现在的盛京城内,除了两黄旗、正蓝旗的主力仍在之外,剩下的就是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以及其他八旗留守盛京的人丁,这些人通常也可以称之为盛京八旗。

而那些在外地轮戍驻扎的所谓驻防八旗,实质上都是从盛京八旗各个牛录少而已,并且是以老弱妇孺为主。

以黄台吉死前留下的驻防格局来说,两白旗主力以辽阳为主驻防辽南一线,两红旗主力以广宁为主驻防辽西一线,两蓝旗主力以为凤凰城和兴京地方主驻防大后方,而两黄旗主力则主要驻防盛京。

等到多尔衮夺位登基之后,黄台吉留下的这个八旗驻防的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但也有一些小的调整。

首先一个,两白旗的大批主力满洲牛录,被他调入盛京城内驻防,用于确保他即位后盛京皇宫的安全。

不过,其中镶白旗的主力满洲牛录和正白旗的部分满洲牛录,在三月里跟随阿济格前去增援辽阳城,已蒙受巨大损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