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172

分节阅读 172(1/2)

目录

d青石板街的碎石扎脚,快步跟了上去。“这小官人行事,很是出人意表啊不过怎么说,他都是个好人”

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谁待他好,他都能掂量得了的。这汉子看得出来,张正书不是在说笑,所以他也不再坚持己见了。只不过他还是不太明白,这张小官人看中了他的操舟技术,到底所图何事

唯有曾瑾菡,隐约猜到了张正书的打算。

“郎君这是想要重用这个船家吗”

面对这么一个不修边幅的船家,曾瑾菡是略带迟疑的。但她知道,并非人家想要这样子,而是生活所迫,不得不这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可真正体谅的人,却不多。曾瑾菡是很佩服张正书的,起码她这个未来夫君是真心待人,不管对方是官家也好,还是平头百姓,甚至是穷困潦倒的乞丐都好。

有的人很会装,装作一个好人。但不管怎么装,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的。

曾瑾菡知道张正书是发自肺腑的,是真正对这些贫民好的。这种事,完全作伪不得。像之前的郑老丈,还有现在的这个船家,哪一次张正书不是“多管闲事”正因为是这样,才显得张正书的人品可贵。

要是张正书知道曾瑾菡这么评价他,恐怕会高兴得跳起来。殊不知,张正书就是单纯的看不惯人家穷困罢了。要是这些穷困之人是那些“刁民”也就罢了,纯属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可这些都是老老实实的贫民,受到了诸多欺压,这就让张正书看不过眼了。或许他这么做,完全没有顾虑到后果,也没有图什么回报,只是出于一片好心。可这也恰恰是“穷计,富长良心”的真实案例,要是前一世的张正书,那是见到老头老太摔倒都不敢去扶的。没办法,兜里没钱,身上没胆啊

张正书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他是知道中国人的性子的。别看那些贫民、泥腿子好像一直逆来顺受,不敢声张的模样。可一旦到了临界点,恐怕这些贫民、泥腿子爆发出来的能力,足以毁天灭地,终结一个朝代。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惜,如今荀子都不被儒家承认,儒家也丧失了进步意识,完完全全沦为了统治者的工具。偏生是这样,才会使得那些文人士大夫吃人不吐骨头,最后导致社会矛盾爆发。有时候,张正书真的想让那些文人士大夫尝尝这种被颠覆朝代的滋味,但他的理智告诉他,这完全没用。因为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最大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是以,历史轮回反复,正是如此。

既然朝代更迭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只能做好当下了。

张正书率先走进一家郊外茶肆,迎出来的小厮满脸堆笑地说道:“小官人,吃些甚么茶”

“先为我寻一阁子,茶水稍待。”张正书淡淡地说道。

“好咧”

这小厮完全没有二话,年间来茶肆谈生意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小厮是见惯不怪。领着张正书他们,走进了一阁子内。但是,这小厮看着一个渔夫模样的汉子,提着一条鱼,赤着脚走进茶肆,还跟着张正书进了阁子,他就有点惊奇了。“小官人,他”

“没事,我请他过来的。”

张正书大大方方坐下后,环顾了一下茶肆的环境。这茶肆隐在烟波绿柳之间,倒也有几分情趣。阁子内还有一幅水墨山水画,一瓶插花,倒也有些情致。估摸是这茶肆掌柜想要招揽文人士大夫的生意,才做出这样的布置。

第三百七十八章:开门见山

曾瑾菡也坐下了,她来茶肆的次数也不算太多,这些茶肆的茶叶,还不够她家的好,她自然对茶肆没啥兴趣了。所以,面对这样的茶阁子,她也觉得很新奇。

唯独那汉子,提着一条鱼,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异常尴尬。

“坐吧,坐吧”

张正书笑道,“莫要拘谨,这次是我求你,可不是你求我的”

这汉子被张正书这么一说,更是紧张了,欠了身子在凳子上坐下了,手中却还是提着那一尾鱼。

“小官人,吃些甚么茶”这小厮虽然其他这几个人的身份,但出于“职业道德”,他也没有丝毫表露出来。这也是宋朝小厮的专业性了,不仅要记住店里有什么东西,还要唱出来。当然,茶肆的小厮,比酒楼的“行菜”还是要略逊一筹的。酒楼里的“行菜”要记住的东西太多了,因为酒楼里的菜式,每天都不一样食材可不是每天都一样的。还有,食材的备份也不一样,要是不及时记住少了哪些菜,虚报了菜名,导致客人点了菜却吃不到,那这个“行菜”可是会被炒鱿鱼的。

要知道,在大宋朝,酒楼行业的规矩甚至比后世还要严格,绝不可能因为客人点的菜没有了,“行菜”走到厨房问过后,才回来跟客人说:“这位客官,xxx菜已经没有了,要不你换一个”这样的“行菜”,就是不合格的,轻则罚钱,重则扫地出门。

茶肆里的小厮,俗称“行茶”,也就是斟茶倒水之人,只需要记住茶名,分辨得出茶叶就行了。不过,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只听这个“行茶”好像说贯口相声一样,开始报茶名了:“小店里有晚甘侯,洞庭新血茶,永春佛手,顾渚紫笋,阳羡茶,瑞龙茶,日注茶,双井茶,谢源茶、雅安露芽、蒙顶茶、临江玉津,袁州金片,青凤髓,纳溪梅岭,巴东真香,龙芽,方山露芽,五果茶,普洱茶,鸠坑茶,瀑布岭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胡山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焙坑茶,细坑茶,径山茶,天台茶,天尊岩贡茶,西庵茶,石笕岭茶,雅山茶,鸟嘴茶,宝云茶,龙湫茗,月兔茶,花坞茶,仙人掌,紫阳茶,信阳茶,黄岭山茶,龙井茶,虎丘茶,洞庭山茶,灵山茶,沙坪茶,邛州茶,峨眉雪芽,卧龙山茶,修仁茶”

张正书差点想鼓掌叫好,开始打赏了。这个“行茶”不去说相声,真的是浪费人才啊不过,好像大宋这时候还没有相声这玩意

不过,张正书“之前”也是一个纨绔子弟,对于茶道研究颇深,知道这时候宋朝就算不把四十多种贡茶计算在里面,也有名茶一百六十多种。这么多茶叶里,名茶也不少。但要注意,宋朝的喝茶法,可不像后世那样的。

宋朝的喝茶法,说白了就跟后世冲芝麻糊或者冲感冒冲剂一样。先是拿出茶叶来,研磨成粉末。然后用“罗”筛选出颗粒度合适的茶末来。这个粉碎的过程,是有各种方法的,这涉及到“斗茶”了,暂且不提。

研磨好的茶末,放入茶盏之中。将水注执壶放在炭火上加热,然后用滚开的水点注茶盏中的茶叶末。与此同时,用竹制的茶筅拼命的搅动,加上一点点打制的技巧,就可以看到一碗“水乳交融”,哦,不对,应该是“水茶交融”的茶汤了。这就是所谓的“点茶”。

为了追求喝茶的极致感受,体现个人调制“茶汤”手法的高超,互相比拼的这个过程就是“斗茶”了。在“斗茶”期间,冲茶的水、茶盏、茶叶、调制的方法、水温都是“斗茶”的内容。其实,这个茶末冲茶法,就是后世的抹茶。只不过,我们没有继承下来,反倒是给日本人学去了。

张正书对此是知之甚详的,可惜他现在不想弄这个。

于是,他开口说道:“来个晚甘侯,不需要你们研磨成茶末,直接将原本茶叶拿来,再送一盆炭火,一个水注,一壶水过来。”

小厮又问道:“原来小官人是要自己点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