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0(2/2)
张正书一拍大腿说道:“就他们了”
“小官人,你真的要他们”王庆皱眉说道,“他们虽然身家还算清白,但是”
“但是什么”张正书有点好奇地问道,“他们不是参加过武举吗,难道这都不行”
“确实不太行,甚至他们只有蛮力,没有武艺的”王庆苦笑道,“连挽弓都不晓得,射出的箭矢倒是挺远,可惜距箭靶是离天隔地这么远。骑术就不说了,连上马都不会。武艺嘛,也是平平无奇。便是咱家,放倒他们十余个都不难”
张正书明白了,什么叫撞大运这就是撞大运了。
“没事,我就招个保安,三五大粗就对了,没武艺更好。”张正书撇着嘴说道,“免得有人说我纠集武人,这些连武艺都不咋样的傻大个,还能算得上是武人吗”
王庆叹了口气说道:“咱家尽量帮你,但来不来是他们的问题了”
“没事,我也会在报纸上公开招募护院的。薪酬福利职责我都会写好,签订契约,童叟无欺。”张正书嘿嘿说道,“公开化招募,我看还有谁说我纠集武人。”这也是一招险棋,公开了自然是好事,但也等于把事情暴露了出来,让人更加注意到张家了。
王庆面色凝重地说道:“小官人,你确定要如此”
“确定啊,他们不是要玩潜、规则吗我不玩,我跳出来,摆明车马。让所有的东西都暴露在公众面前,看他们怎么诬陷我。”张正书早就拟好了计划,这也是最大胆的一个计划。“若是能见着官家的话,我也会跟官家解释解释的。”
王庆叹了口气,说道:“也罢,既然小官人你都决定了,咱家也没甚么好说的了。此间无事,咱家要告辞了。”
“对了,等等,你还没说什么时候把训练暗探的东西拿来啊”张正书连忙叫住了王庆,他答应帮王庆逃脱,训练暗探是主要筹码啊
“过两日,咱家亲自送来。”王庆淡淡地说道。“对了,咱家会派来两个心腹,他们武艺高强,会一直护卫着你的。是了,你若是训练暗探,也不用避开他们,他们信得过。”
说完,王庆头也不回地推开书房的门走了,留下张正书一个人在书房里。
“也罢,看看怎么样”
张正书觉得这根本没啥,大商贾中又不是没有没有刺探商业机密的探子。就是怕被有心人揣测,这张家又是秘密训练暗探,又是招募武人的,这还不是谋反吗好在,张正书“神经大条”,根本不在意这个,他又准备出门了。
超市的建设还在继续,张正书要过去盯紧一些。
更重要的是,水泥作坊是重中之重,万一秘密被泄漏了,那大宋的乐子就大了。
试想一下,在没有火炮的时代,突然有几十座甚至几百座建城矗立在宋朝边境上,还是异族人的城池。这样对于大宋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宋朝已经失去了最大的倚仗,灭亡就是时间问题了。这种事,真的马虎不得。
第三百零八章:武人地位
“什么,大桶张家要雇佣武人”
“是啊,听闻只有十八个名额,好像是专门用来看家护院的”
“这个说法怎么这么别扭”
“嗐,这看家护院要几条狗不就成了么,要这么多武人作甚”
“恐怕是觉得狗不如人罢”
“这个说法还是很别扭啊”
“也许是大桶张家这么多产业,每一个产业都需要护院哩”
“这么说来挺有道理的”
吃瓜群众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从一人招工公告上都能推断出不少东西来。说实话,也就是汴梁城治安还算可以,起码张正书的京华报社也好,“兰蔻”牌香水专卖店也好,甚至是林家脚店,都没有人敢去捣乱。
当然,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结果就是,这则公告一出,很多不明身份的人就开始在这几个地方游荡了,三流九教的人都在其中,看模样是不怀好意的多。好在,这些人也不敢造次。别的不说,开封府的巡捕是天底下第一厉害的,手下都是有真功夫的。若不是武艺超群的汪洋大盗,或者亡命之徒,根本不敢在开封府造次。
至于游手他们,在没有摸清“大桶张家”的底细前,也不敢贸然出手。当然了,游手也是有智慧的,他们懂得什么样的人能惹什么样的人不能惹。好像张正书这样高调得连宰相家的官三代都拿他没办法,这种人绝对有着非同一般的的来历好吧,虽然他们猜测的方向有错,但实际情况也是差不多。
汴梁城中,最不能惹的不是官,而是皇城司。
张正书很明显就是皇城司要罩着的人,换了是文武百官都要离他远远的,更别说那些只狐假虎威的游手了。
当然,“京华报”上的这则招工公告,最让人震惊的不是张家要招护院,而是张家给的工钱。
没错,这个工钱,刷新了很多人的三观,而且差点没崩溃了。
武人一个月居然能赚三贯钱
你没看错,就是三贯钱
要知道,编撰小报的秀才,一个月满打满算,也就是一贯多钱而已,这还要东家给力,舍得给工钱才行。要不然,这些不得志的秀才真的混得比码头搬运工还惨了。那些搬运工,起码一天都有二十多个大钱的收入
一个月就有三贯钱啊,什么概念这简直能赶得上一个公务员的工资了。额,说的公务员不是官,而是那些小吏。居汴梁,大不易,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哪一样不需要钱有人算过,在汴梁城活下去的最低限度是每个月四百文左右,这还是要在汴梁城中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不用每月交房租。吃的是最差的,用的是最差的。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就不错了,还是肉末。
没错,别看宋朝很富裕的样子,但是汴梁城中一样有穷人,而且不是一般的穷。要不然,宋朝怎么那么多福利机构,就是这些流民、乞丐太多了,每年冬天都要冻死好多。中国人对这种事是很有恻隐之心的,宋朝拿出一点钱来安置这些人,也说得过去了。
要是流民、乞丐也还算好了,起码还有官府的安置点。可是在汴梁城中实打实的穷人,要是没有生计,没有营生的本事,那就真的有点悲催了。就拿码头上的搬运工来说,基本是看运气吃饭的,有人雇你,你就有活干,有钱拿。没人雇你,恐怕就真的要吃西北风了。
社会是残酷的,别说宋朝了,哪怕是在后世,这样的人也不是很多比如,那些漂泊异乡的农民工,也是和这些人一样性质的,工作性质很不稳定。要不是后世法律完善了,甚至讨工资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