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基操勿六(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读)(2/2)
甚至可能通过这一步,实现一箭双雕,或者是一箭N雕!”
市场端的销售火爆加上每个月一千多万的利润,给了陈秉文无与伦比的底气。
而他对这场糖价危机“先知”般的洞察,让他敢于在别人恐慌时贪婪。
他知道,风暴过后,沙滩上会留下无数有价值的“贝壳”,而他,要成为那个带着资本网兜的拾贝人。
陈秉文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了两步,说道:“你想想看,如果我们按部就班,靠利润积累去建厂、铺渠道,三五年后,市场格局早已固化,我们顶多是个区域性强手。
但现在,糖价风暴刮起,行业面临洗牌,这正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时候!
那些被风暴吹得摇摇欲坠的企业,它们手里可能握着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现成的生产线、深耕多年的区域渠道、甚至是有历史沉淀但经营不善的老品牌!”
方文山已经完全进入了状态,并开始思考可行性:“陈生,我明白你的意思。
这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期。
但是,具体操作上,我们得步步为营。
买壳上市和行业并购,这两件事都需要巨额资金,而且环环相扣,一步走错,可能满盘皆输。”
“资金是关键,但不是死结。”陈秉文停下脚步,目光炯炯地看着方文山,“我们现有的现金流健康,这是基础。
期货对冲可以帮我们锁定一部分成本,甚至可能产生额外收益。
更重要的是,一旦我们成功借壳上市,资本市场的大门就打开了!
我们可以通过增发新股、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为后续的并购提供源源不断的弹药。”
在他的构思中,准备实行三步走策略,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讲好资本故事。
首先,利用期货工具,锁定部分原料成本,对冲糖价上涨带来的短期冲击。
这是防御,确保自己不会在风暴中先倒下。
其次,趁着“四会并存”监管相对宽松的黄金窗口期,利用糖价风暴导致部分小市值上市公司(壳资源)股价暴跌、股东急于脱手的机会,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拿下控股权,完成借壳上市。
最后,利用上市公司的身份和信誉,启动融资机器(增发、发债)。
用融来的巨额资金,精准狙击那些在糖价风暴中摇摇欲坠、但拥有他急需的优质资产的企业。
将这些资产低价收入囊中,快速整合进上市公司体系。
每一次成功的并购,都是在强化平台的价值,讲出更动听的增长故事,从而获得更多、更便宜的资本,再去进行下一轮并购.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资本与产业扩张闭环。
这个闭环的核心驱动力在于:资本市场对“增长故事”的溢价支付。
对于这方面,陈秉文简直不要太熟悉。
他不仅仅是在买资产、扩产能,更是在编织一个关于“亚洲功能食品帝国崛起”的宏大叙事。
每一次并购,都是为这个故事增添新的章节,注入新的增长预期。
市场愿意为这种预期支付高价,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资本,而这些资本又反过来加速故事的实现,形成完美的正反馈循环。
当陈秉文把他心里的构思合盘拖出之后,方文山彻底被震撼了。
他之前理解的并购是横向扩张,是规模效应。
但陈秉文描绘的,是一个以资本为纽带、以并购为手段、以市值为杠杆、最终实现产业帝国几何级数膨胀的战略核武器!
这完全超越了传统的商业思维,已经上升到一种更高维度的资本运作艺术。
如果陈秉文知道方文山心里的感想,他肯定要回一句,“基操勿6!”
前世资本玩烂的招数,在这个时候的香港,却是核弹级的降维打击!
陈秉文看着方文山眼中难以掩饰的震撼和一丝茫然,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弧度。
他理解方文山的感受。
在这个年代,资本运作的概念还停留在“上市融资建厂”的初级阶段,像“借壳上市+并购整合+市值管理”这种三位一体的资本核武器,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家和财务总监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不过,陈秉文不准备把什么都解释清楚。
这后面的操作过程,有太多的时间让方文山理解。
当务之急,是建立原糖期货的多头头寸。
1977年成立的港岛商品期货交易所,只有棉花、黄豆和黄金期货可以买卖。
原糖期货直到1982年才挂牌交易。
现在这个时间点,想要交易原糖期货,要么是纽约的商品期货交易所。
要么是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
通过宝源、怡富、获多利三家国际券商,进行电话交易。
不过,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日均成交只有几千手,规模远小于纽约。
陈秉文要做原糖对冲,成交量小了,进出都困难,容易暴露意图甚至被大户狙击,根本不行!
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才是唯一现实的选择。
规模够大,流动性够好,足以容纳陈记的对冲仓位而不至于引起价格剧烈波动,暴露自身意图。
至于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
杯水车薪,直接排除。
“纽约是唯一选择。”陈秉文对方文山说道,“伦敦量太小,我们进去就像大象进了澡盆,动静太大,价格波动会让我们很难受,甚至被盯上。
宝源、怡富、获多利,哪家在纽约大宗商品通道最稳、效率最高?”
方文山略一思索:“宝源的纽约商品期货部门实力最强,他们代理不少远东客户,经验丰富,执行速度快,风控也严。
怡富次之,但他们的优势在股票。
获多利刚转型不久,商品期货这块还在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