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明:穿成李景隆,开局北伐朱棣 > 第59章 乔迁之喜

第59章 乔迁之喜(2/2)

目录

乍一看去,竟让人恍惚觉得,还是在国公府的卧房里。

李母走到梳妆台前,指尖轻轻抚过那只熟悉的玉簪,眼眶微微泛红。

“都下去吧。”李母四下打量了一眼,脸上终于挤出了笑意,摆手示意丫鬟们全部退了出去。

“娘,您看还合意吗?”李景隆缓缓上前,轻声问了一句。

李母转过身,看着儿子,叹了口气:“景隆,咱们现在住在这里,是不是...以后就回不去了?”

“娘,说什么呢。”李景隆握住她的手,温声道,“这里环境好,空气清新,正好适合您养老。等过些日子,我再让人在院里种些您喜欢的花草,不比在城里舒坦?”

他知道母亲心里的担忧,可有些话,此刻说再多也无用,只能用行动慢慢让她安心。

李母看着他眼中的坚定,张了张嘴,终究没再追问,只是拍了拍他的手:“你心里有数就好。娘不求别的,只求咱们一家人平平安安的。”

“会的,娘。”李景隆笑了笑,扶着她在床边坐下,亲手倒了一杯茶送到了李母手中,“您喝茶。”

“这么短的时日就布置得这般妥帖,你有心了。”李母拉着他的手坐下,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欣慰,“累坏了吧?”

“您高兴就成,又不用我动手,哪会累。”李景隆笑着摇头,在李母面前,他总觉得心里那层坚硬的壳能悄悄卸下。

这份踏实的暖意,是他从前从未体会过的。仿佛无论多大年纪,在母亲跟前,总能变回那个不用设防的孩童。

“娘知道你心里憋闷。”李母轻轻拍着他的手背,语气恳切,“但你要记着,一时失宠算不得什么。咱们李家历经两朝,对朝廷的忠心天地可鉴,陛下总会看清的。”

“你在北境的功绩,满朝文武都看在眼里。眼下流言再多,弹劾再凶,只要你守得住本心,总有云开雾散的一天。”她望着儿子,目光坚定,“无论何时,李家都是你身后的靠山,莫要灰心。”

李景隆点头笑了:“娘放心,我明白。现在这样也挺好,正好能多陪陪您和嫣儿她们娘俩。”

“你能这么想就好。”李母松了口气,又絮絮叮嘱,“还有楚凝,这些年你心思多半在外面,她一个人带大孩子不容易。”

“她是个好孩子,虽然家世比不上其他勋贵子孙的妻妾,却心善懂事,对我也孝顺,往后切莫再冷落了她。”

“儿子记下了。”李景隆应得认真,他清楚,原主过去对袁楚凝确有疏忽,可他不同。

如今身边的每一个家人,他都格外珍惜。便是李增枝兄弟往日总与他不对付,他也没真往心里去,毕竟他们丢了官职,说到底还是因他而起。

若朱允炆当真从此不再重用他,他倒也乐得在这栖霞山陪着家人,安稳度日。

又寒暄了几句之后,李景隆这才缓缓行了一礼,离开了母亲的院子。

走出院门时,远处传来嫣儿清脆的笑声,袁楚凝正陪着她在廊下荡秋千,李增枝夫妇在一旁说着什么,枫伯指挥着仆役们正在搬箱子,一派热闹景象。

李景隆站在廊下,望着这和睦的画面,心里却清楚,这份平静只是暂时的。

京都的风,迟早会吹到这栖霞山里来,他抬手摸了摸腰间的玉佩,眸光渐渐沉了下去。

既已退到此处,他便不会再任人摆布。

往后的路,该怎么走,得由他自己说了算。

...

晚膳时,李景隆特意让后厨备了桌丰盛的宴席,算作乔迁之喜。

席间他兴致颇高,多饮了几杯,脸上泛着微醺的红。宴罢,又亲自将李母送回卧房,看着她安歇了才转身离开。

李家上下,总算在这晚枫堂彻底落了脚。

“少主,萧云寒来了。”刚出后院,福生便迎了上来。

“带他去书房等着。”李景隆随口吩咐,转身去院里洗了把冷水脸,驱散酒意。

萧云寒深夜到访,定是查到了什么要紧事。

晚枫堂中央有座湖,湖心的藏书楼原是孝康皇帝当年读书的地方,李景隆接手后将其改成了书房,取名“文渊阁”。

他推门而入时,萧云寒立刻起身行礼,眼神里带着几分局促——这还是他头一回踏入这座传说中的阁楼。

“查到什么了?”李景隆径直走到书案后坐下,开门见山。

福生奉上热茶,便垂手立在一旁。

萧云寒从怀中掏出一份名册,双手呈上:“卑职已经查明,朱棣在京都安插了不少暗线,陈瑛正是其中之一!”

他顿了顿,又道:“国公还记得您上次离京前,命锦衣卫监察百官,凡有动摇军心、蛊惑天子者都记录在案吗?”

“算上这次的,前后加起来足有二三十个,官职高低都有,这是整理好的名单,请国公过目。”

二三十人?

李景隆接过名册的手指微微一顿,听起来人并不算多,可是要在朝堂之内安插这么多棋子,那就不是小事了,而且绝非一日之功,背后牵扯定然极深。

他低头翻阅,越看脸色越沉——名单上竟有几个是他相识的,甚至还有几个名字,曾在史料里见过记载。

如他所料,建文朝的覆灭,果然远非“李景隆”一人之过。

他捏紧名册,指节微微泛白,眼底不由得掠过一丝冷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