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是被栽赃的(2/2)
第二天一早,姜承瑾对承风说:“承风,我们回扬州吧。”
承风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好啊,我早就想回扬州了,想看看后院的桃树,想和姐妹们一起做绣活。”
姜承瑾抱着念安,看着巷口来来往往的人,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容。她知道,回去的路或许还会有困难,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相信,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只要心里有希望,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回到那个满是桃花的扬州城,回到那个属于她的绣坊,继续绣着那幅属于天下百姓的《盛世图》。
他们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回扬州的路。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就像他们未来的日子一样,充满了希望。
回扬州的路比来时顺遂许多。姜承瑾抱着念安坐在骡车的软垫上,这软垫是离开泉州前,常来绣摊的李夫人送的,说孩子经不起颠簸。承风坐在一旁,手里攥着张姐表弟捎来的信,时不时给姜承瑾读两句——信里说绣坊的姐妹都盼着她回去,后院的桃树今年开得格外艳,张姐还特意留了些桃花瓣,说要给念安做桃花糕。
念安趴在姜承瑾怀里,小手指着窗外掠过的稻田,咿咿呀呀地喊着“花”。
姜承瑾顺着她的手望去,只见田埂边开着零星的小野花,金灿灿的,像极了扬州绣坊里常用的金线。她想起离开扬州时,雪还没化尽,如今已是盛夏,这一路的光景变换,倒像是过了半辈子。
行至半途,路过一个小镇,姜承瑾让车夫停下,想给念安买些糖葫芦。刚走到街边的小摊前,就听见有人喊她:“这不是姜小娘子吗?”
她回头一看,是扬州布店的王掌柜,正挑着布担站在不远处。王掌柜快步走过来,脸上满是愧疚:“姜小娘子,之前周大人逼我指认你,我也是没办法,你可千万别怪我。”
姜承瑾看着他满头的白发,想起以前在布店买丝线时,他总多送她两束边角料,便笑了笑:“王掌柜,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你也是身不由己。”
王掌柜松了口气,从布担里拿出一匹水绿色的绸缎:“这是新到的料子,软和得很,给念安做件小衣裳正好,就当我给孩子赔个不是。”
姜承瑾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多付了些银子,王掌柜却执意不肯要,最后还是承风把银子塞进了他的布担里。
继续赶路时,念安抱着糖葫芦,小口小口地啃着,糖汁沾得嘴角亮晶晶的。姜承瑾替她擦了擦嘴角,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抬头一看,只见一队骑兵疾驰而来,为首的人穿着禁军的服饰。承风顿时紧张起来,下意识地挡在姜承瑾身前。
那队骑兵到了骡车旁停下,为首的将领翻身下马,对着姜承瑾拱手道:“姜小娘子,末将奉陛下之命,前来接应你回扬州。”姜承瑾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是赵构得知她要回去,特意派了人来护驾。她连忙道谢,将领又递过来一个锦盒:“陛下说,念安生辰时,他没能亲自到场,这是补送的生辰礼。”
打开锦盒,里面是一对银制的长命锁,上面刻着“平安”二字,比之前那只更小巧精致。念安伸手去抓,将领笑着把银锁递给她,又说:“陛下还说,等你回了扬州,他会派人去绣坊看你。”
骡车重新启程,有了禁军的护送,走得更安稳了。姜承瑾抱着念安,手里摩挲着那对银锁,心里暖暖的。承风坐在一旁,正拿着《盛世图》的绣稿翻看,忽然说:“姐姐,等咱们回了绣坊,以后帮你一起绣这幅图。”姜承瑾看着他认真的模样,点了点头:“好啊,等回去了与你一起绣。。”
越靠近扬州,空气里似乎都飘着熟悉的气息。远远望见扬州城的城门时,姜承瑾看见张姐和绣坊的姐妹们正站在城门口张望,她们穿着平日里做活的衣裳,手里还举着绣着桃花的幡子。念安看见张姐,兴奋地挥着小手,喊着“张姨”。
骡车刚停下,张姐就跑过来,一把抱住姜承瑾:“承瑾小娘子,你可算回来了!”
姐妹们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着绣坊的事,有的说新收了两个学徒,有的说最近订绣品的人越来越多。姜承瑾看着一张张熟悉的笑脸,眼眶不由得红了。
走进绣坊,后院的桃树果然还在,枝繁叶茂,虽然花期已过,但枝叶间还能看出几分热闹的痕迹。张姐拉着她走进里屋,桌上摆着刚做好的桃花糕,散发着甜甜的香气。念安跑过去,拿起一块就往嘴里塞,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姜承瑾走到窗边,看着院中的桃树,又看了看手里的《盛世图》绣稿,忽然觉得,所有的颠沛流离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