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是被栽赃的(1/2)
姜承瑾看着懂事的弟弟,心里一阵温暖。就在这时,她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连忙抱着念安,拉着承风躲到树后。
只见几个樵夫扛着柴,从旁边走过,嘴里还说着:“听说了吗?湖州最近来了个大官,正在查通缉犯呢,说是个通敌的绣娘,带着弟弟和孩子。”
姜承瑾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她没想到,周大人承诺让她先认罪,再放了她,只要她离开扬州,但她带着弟弟和念安离开后,通缉文书竟然传得到处是。
看来,湖州也不能去了。
看来,是不想让她好过。
他们只能继续往前走,走到一个小村庄时,念安突然发起了高烧。姜承瑾抱着她,急得团团转。村里的人见他们面生,又穿着破旧,都不愿意帮忙。就在姜承瑾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老奶奶走了过来,看了看念安,说:“这孩子是发了急病,我家有草药,或许能治好她。”
姜承瑾连忙跪下:“大娘,求您救救奴家的孩子,奴家给您磕头了。”老奶奶扶起她:“快起来,都是可怜人,老奴怎么能不帮你。”
老奶奶把他们带回家里,给念安熬了草药,又让他们住在自己家里。在老奶奶的照顾下,念安的病渐渐好了起来。
姜承瑾感激不尽,便帮着老奶奶做家务,还教村里的妇人绣活。村里的人见她手巧,又为人和善,也渐渐接纳了他们。
可姜承瑾清楚,他们不能一直待在这里。有一天,老奶奶拉着她说:“小娘子,老奴知道你是个好人,不是什么通缉犯。老奴听说,南边的泉州城很大,鱼龙混杂,官兵查得也不严,你们去那里,或许能好好过日子。”
姜承瑾想了想,觉得老奶奶说得有道理。便在第二天,带着承风和念安,向老奶奶辞行。老奶奶给她塞了些晒干的草药和粮食:“路上小心,到了泉州,好好过日子。”
他们一路向南,走了半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泉州。泉州果然是个大城市,街上人来人往,有不少外国商人,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逃难来的人。姜承瑾找了个偏僻的小巷,租了一间小房子,暂时安顿下来。
为了养活承风和念安,姜承瑾便在巷口摆了个绣摊,给人绣手帕、香囊。她的绣活做得好,很快就有了不少顾客。承风也在附近的杂货铺找了个帮工的活,虽然挣得不多,但也能补贴家用。
日子渐渐安稳下来,姜承瑾偶尔还是会想起扬州,想起绣坊的姐妹们,想起后院的那棵桃树。有一天,念安拿着一块桃花形状的绣片,问她:“小娘,这是什么花呀?好漂亮。”姜承瑾看着绣片,想起扬州的桃花,笑着说:“这是桃花,等念安长大了,小娘带念安去看真正的桃花。”
这天,姜承瑾正在绣摊上忙活,突然听见有人喊她:“姜小娘子?”她抬头一看,竟是张姐的远房表弟,之前在扬州见过几面。张姐的表弟走到她面前,笑着说:“我就说看着像你,没想到真的是你。张姐让我给你带个信,说陛下已经知道你是被冤枉的,周大人也被革职查办了,你可以回扬州了。”
姜承瑾手里的绣花针掉在地上,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陛下知道奴家是被冤枉的?”
“是啊。”张姐的表弟说,“陛下收到张姐的信后,就派人去扬州查了,查出是周大人为了邀功,故意诬陷你,那金兵探子也是周大人故意放进来的,就是为了栽赃给你。现在周大人已经被抓起来了,陛下还说,让你要是想回扬州,就回去,绣坊还等着你呢。”
姜承瑾看着身边的承风和念安,又想起在泉州的日子,心里百感交集。她知道,扬州是她的家,那里有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但泉州也给了她安稳的生活,让她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
“奴家知道了,多谢你告诉奴家。”姜承瑾捡起绣花针,笑着说,“奴家会好好想想的。”
当天晚上,姜承瑾哄睡念安后,坐在灯下,打开了那个装着《盛世图》的包袱。她拿起针线,继续绣着那幅没绣完的图,绣着农田里劳作的百姓,绣着战场上英勇的士兵,绣着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的模样。
她想起陈柏说的“能为抗金护百姓而死,此生无憾”,想起赵构信里说的“望念安平安长大”,想起张姐和姐妹们的帮助,想起老奶奶的善良。她知道,不管是在扬州,还是在泉州,只要心里有希望,有牵挂,有守护的人,就能好好活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