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功在农桑,利在社稷!(2/2)
“殿下折煞臣了!包在臣身上!”
二人相视,一切尽在不言中。
马皇后最先回神,唤来心腹宫女,低声吩咐:“速去乾清宫,禀报陛下,请圣驾移步坤宁宫!道是有大喜事!”
宫女不敢怠慢,匆匆而去。
此刻,朱元璋正在乾清宫伏案批阅奏章。
中书省改制内阁后,国事重担虽仍在皇帝肩上,但有四位大学士先行“票拟”,老朱只需审阅画押,倒也比从前省力不少。
“陛下,皇后娘娘有请,请您移驾坤宁宫。”宫女禀道。
“哦?何事?”老朱抬头。
“大喜!”
老朱闻言,眉头一皱。
大喜?
莫非妹子……又有了?
嘶……这年纪……不太可能吧?
老朱心头一紧,撂下朱笔,起身便往坤宁宫赶去。
……
圣驾已至。
朱元璋望着那架提花机,有些出神,此刻脑袋还有些晕乎。
“你们是说……就凭这物件,能助皇后母仪天下,令太子仁德之名远播?”
马皇后脸上笑意盈盈,用力点头。
“陛下,您不谙织造,不知此物改良之功!”
“单是那织入的纬线,从两根增至七根,这纺绩之速,便是数倍之增啊!”
太子朱标接过话头,朗声道:“回父皇,旧时纺者一日不过得纱四、五两,织者一日成布一匹。若用此改良花机,纺者日可得纱二三十两,织者日成布五匹!”
“耗费同样的时辰,却能产出数倍之多的布帛!我大明的丝帛产量,必将在短期内激增!”
此时,李琪的声音适时响起。他虽身份最低,这话却非插不可:
“丝帛布匹多了,当如何?自然是行商贾之事!”
“与何人贸易?自然是周边藩邦小国!”
李琪笑道:“朝鲜、倭国、安南诸邦,其织造之术远逊于我大明。我朝所产丝帛,向来是那些夷邦权贵趋之若鹜的硬通货!”
“再者,如今这花机可完美‘混织’,棉、丝、麻三线合一的‘大明锦’,必将成为独步海外的珍品,价格翻上几倍也是正常。只要运抵这些藩国,那金银粮秣,还不是源源而来?”
朱元璋耐着性子听到此处,终于等来了他最想听的字眼——钱粮!
而且是那取之不尽的财路!
大明如今最缺什么?
可不就是钱粮么!
这李琪,竟又生生开辟出一条财源!还是一条直通海外的生财大道!
念及此处,老朱脸上也露出了笑意。
“那方才所言‘母仪天下’与‘仁德无双’,又是怎么回事?”
马皇后与朱标闻言,不约而同地看向李琪,眼中满是赞许。
李琪也不推辞,一语点破关窍:
“洪武三年秋九月,大明马皇后感怀察必贤后煮弦织帛之德,于坤宁宫中亲执机杼,织布以慰孤老。太子标体恤母后辛劳,遂与韩国公世子祺合力精研织机,终使纺绩之效倍增,泽被天下万民。此诚为一段千古佳话,足可流芳青史!”
朱元璋听罢,眼中精光一闪,终是彻底明白了这架花机的分量!
什么分量?
农桑乃国之本!
此物改良,功在农桑,利在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