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掺杂着绝望的希望(1/2)
1845年11月初。
在政府筹集了资金和粮食准备赈灾后,赈灾也终于是开始了。
对于百姓来说,这次真的太难了。
1845年1月就已经报告了灾情,啰萨帝国勘灾一下就弄了半年之久,这才了解受灾地区和受灾人民的实际情况。
而半年里饿死的平民谁又能知道?
半年后,在快结束了多布罗加叛乱后的啰萨帝国才腾出手来解决灾荒问题。1845年9月,财政逐渐好转后,沙皇下令让卡尔去统筹赈灾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灾情勘探处理,才完成对资金和粮食的筹集。
钱粮不是问题,啰萨帝国已经走出了战争泥潭,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灾荒问题。
但问题是人祸。
卡尔解决人祸又用了快一个月。
人祸解决后,卡尔开始分配工作任务,也就是具体的赈灾过程。
根据勘灾结果,应该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赈济。赈济对象并不局限于受灾农户,虽说这次大旱影响最大的是农民,但是市场扰乱后当地全部人都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其他非农户也会遭遇生存危机,同样需要赈济。
根据核赈情况,卡尔首先决定举行一次普赈。这次普赈不分家庭经济水平,不论土地受灾程度,全都予以一例赈济。不管你是平头百姓还是王公贵族,一律有钱拿,一律有饭吃。
完成了这次资源分配后,卡尔就会要求官员进行第二轮的赈济,叫做续赈。
续赈不是普赈,而是对于像是孤寡、老病、残疾等一系列丧失了土地,不能生产和自我照顾者予以赈济。通常来说是按日给赈,一旦灾情缓解随时可以停赈。
而如果灾情依旧无法缓解,那么卡尔就会启动加赈计划。
加赈也不是普赈,而是根据土地受灾程度确定加赈月份,土地受灾越严重,加赈时间越长。通常情况下在政府介入后,灾荒问题差不多就可以解决了。(除非你是缺德带英,政府带头坑爱尔兰人,不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人定胜天”)
卡尔统筹能力不算差,作为经常带兵打仗的将军,他的调配已经算是不错。
但前提是下边人真心按照计划来,这些钱粮真的可以完美解决问题吗?
拭目以待吧。
……
教会某一种程度上讲,算是一种合法的福利性机构。如果你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募捐,那么你是“非法集资”。
而教会很明显可以避开这个情况。
教会赈灾按照科学(厉以宁先生提出,在政治课本上有提及)来说,算是第三次分配。
作为出于道德力量的分配,这里可以动的手段可太多了。
正所谓“赎罪券”是什么?是给钱,等听到金币入箱的那声“哐当”后,捐钱者的灵魂便可以上天堂。
你觉得通过说出“为赎罪而捐”和“为灾民捐款”这两个口号的同一个教会会有什么不同吗?
募捐永远只是手段,当教会没有道德时,你给再多的钱也给不到原本需要它的人手上。社会上很多慈善机构与这个其实没两样。
反正账目不公开,一切靠道德,你管我?
正是如此,在宗教改革后,很多人都把“慈善”解释为欺骗,是麻痹人民的手段。实际上也确实是如此,教皇依靠所谓不知所云的东西把底层百姓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就是为了让下边人把口袋里的钱交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