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格局变化,把握先机(1/2)
天刚亮,院外那块新挂的木匾还沾着露水。我推开联络点的门,手里抱着一摞刚打印好的登记册。纸页边缘有些发潮,但字迹清晰。李商人已经在棚下坐着了,面前摊开一张镇南到北的路线图,指尖在几个村子之间来回划动。
“第一批种子昨夜全发了。”他抬头看我,“青坪、河湾、南岭,六十三户,一个没落。”
我点点头,把册子放在桌上,翻开第一页。每个名字后面都标着地块位置、种植品类和预计面积。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整齐排列,像一条条延伸出去的根脉。
“林婶她们三个今早来过。”我继续说,“监督小组已经建好,今天就开始巡查播种情况。”
李商人嗯了一声,忽然压低声音:“南岭那位老米商回话了,愿意收我们的稻,但要全程记录。”
我早有准备。调出系统界面,点开“种植日志”功能,几秒后打印机吐出一张表格:播种时间、底肥配比、灌溉周期,全都列得清楚。我又从柜子里取出一叠特制封条,上面印着小小的“协”字。
“每批货都贴这个。”我说,“记录随货走,谁都能查。”
他拿起一张封条看了看,嘴角微动:“这倒像个正经营生了。”
太阳升起来时,讲习课正式开始。第一批登记的农户陆陆续续进了院子。有人拎着自家田里的土样,有人拿着旧农具问能不能用。我在竹牌上写下今天的课程安排:上午讲解协作流程,下午实地演示移栽技术。
顾柏舟带着几个年轻后生在试验田边等着。他们昨天就把地翻好了,深松三十寸,底下铺了一层腐熟豆渣。我走过去时,他正蹲在地上检查墒情,手指插进土里试湿度。
“可以下苗了。”他说。
我转身对人群招手:“今天不光是听,是看,是做。谁想试试,现在就能上手。”
几个年轻人立刻围上来。顾柏舟站起身,接过我递来的秧盘,开始示范如何定量取苗、等距插秧。他的动作稳而快,每一株间隔分毫不差。旁边另一块传统翻耕的地里,一位老农也在种,弯腰慢行,深浅不一。
我举起竹牌,上面写着两行数字:“按老法子,亩均用工三天,预期收成一石八斗;用我们的流程,用工两天半,目标产量二石四斗。”
人群里有人嘀咕:“多出六斗?真能行?”
“不信就看着。”我把登记册递给林婶,“从今天起,每天记一次进度,谁都能来查。”
中午过后,南岭来了两个汉子,背着布袋,满脸风尘。他们是替村里来的,看了章程,又听了讲习,当场就要登记。
“我们那儿去年旱得厉害,今年想试试你们的抗旱稻。”其中一人说,“能供种吗?”
“能。”我翻开册子,在南岭名下添了两行,“不过得签个约——按流程种,记录完整,我们保回收。”
那人犹豫了一下:“要是……没收成呢?”
“损失我们认一半。”我说,“只要不是人为毁田或擅自改法。”
他咬了咬牙,掏出一枚铜戒按在纸上:“我姓陈,这是信物。”
签字画押后,我把一包种子交给他,外头贴着“协”字封条,里面夹着一张日志表。
傍晚前,李商人清点完所有发货单据。十七个村子,一百零九户,种子、菌肥、工具,分类打包,明早出发。
“你说他们会拦?”他问我。
“肯定会。”我看着院角堆着的货袋,“可只要有一家收,这条路就算通了。”
他没再说话,低头把最后一张封条贴好。
第二天一早,试验田集体移栽正式开始。几十号人站在田埂上,看着顾柏舟领着队伍一排排下苗。我站在边上,手里拿着扩音喇叭,逐项讲解操作要点。
“深松是为了透气,底肥要拌匀,灌溉不能漫灌……”每说一条,就有人低头记在纸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