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莲子芡实糕(1/2)
立冬将至,药膳馆的屋檐下已挂起冰凌。我正在整理新收的芡实,小林捧着竹筛快步走来:\"程教授,您看这芡实的成色。\"
筛中芡实粒粒圆润如珠,表皮棕红带刺,咬开后露出雪白的仁肉,散发着淡淡的湖塘清香。这是太湖浅水区的\"鸡头米\",每年霜降前采收,带着水草的清新气息。
\"芡实甘涩。\"我捻起一粒轻嗅,土香醒脾,\"《本草备要》说'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最宜冬令固本。\"
郑淮安从库房取出个藤编篓子,掀开荷叶,露出青绿的莲子。这是湖南洞庭的\"寸三莲\",莲肉洁白如玉,莲心碧绿如翡,轻轻一捏就渗出清甜的汁液。
\"老郑,这批莲子...\"我剥开一颗,莲香扑鼻,\"怎么这么饱满?\"
\"老塘莲蓬。\"老人眯眼笑着,\"要等莲蓬自然下垂才采。《食疗本草》说'莲子补脾止泻,养心安神'。\"
制作从处理芡实开始。芡实需用石臼轻捣去壳,保留完整的仁肉。小林抢着要捣,却把芡实捣得粉碎。
\"要掌握巧劲。\"我示范着,\"三分力在臼,七分意在匀。\"
莲子要先用银刀剖开,再用竹签挑去莲心。程明拿着铁刀要帮忙,被我拦下:\"金属会让莲肉发黑,银刀才保得住原色。\"
和糕最见功夫。青石臼中先捣芡实泥,再入莲子蓉,最后拌入糯米粉。揉糕时要\"三捣三醒\"——初捣成形,醒发半刻,再捣至细腻。
蒸糕最讲究火候。楠木蒸笼先垫新鲜箬叶,倒入糕浆。灶火要\"三嘘三吸\"——猛火催香,文火定形,余火收味。
\"为何不用铁笼蒸?\"小林看着我们往灶里添樟木。
\"楠木性温。\"我调整着火候,\"《本草问答》说'楠木蒸食,得少火生气'。\"
前厅传来虚弱的询问声。我出去一看,是位面色苍白的老者,正扶着柜台喘气:\"入冬以来...夜尿频频...腰膝酸软...\"
我注意到他稀疏的白发和凹陷的指甲:\"可是年轻时太过劳累?\"
他苦笑:\"码头苦力...四十年...风雨无阻...\"
典型的肾虚精亏。我切了块刚出笼的莲子芡实糕:\"趁热尝,需细嚼慢咽。\"
糕色洁白如脂,芡实的甘涩与莲子的清香交融。老者慢慢品尝,突然睁大眼睛:\"好温暖...像有东西...从腰眼渗进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