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银耳雪梨汤(1/2)
立冬后的清晨,药膳馆的窗棂上结了一层薄霜。我正在整理新到的银耳,小林搓着手跑进来:"程教授,您看这份体检报告。"
报告上显示,78%的办公室人群存在肺燥症状,表现为干咳无痰、咽干鼻燥、皮肤干痒。最年轻的受检者只有二十一岁。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我望着门外那些不断清嗓子的年轻人,他们大多皮肤干燥,嘴角起皮,"空调房抽湿,熬夜伤阴,现代人的肺津就是这么被烤干的。"
郑淮安从库房取出个藤编篓子,掀开油纸,一股清香扑面而来。篓中是福建古田的雪耳,朵大如碗,色泽金黄,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老郑,这批银耳..."我拿起一朵轻轻揉搓,"怎么这么厚实?"
"椴木栽培的。"老人用粗糙的手指拨弄着银耳,"要等露水干了才采,晒的时候还得防着麻雀啄食。《本草纲目拾遗》说'银耳以闽产者为上'。"
程明从市场买回河北赵县的雪花梨,表皮金黄带点,果肉雪白细腻,轻轻一掐就渗出晶莹的汁液。
"爸,这梨子..."他切开一个,汁水直流,"怎么这么水灵?"
"沙地长的。"我拿起一片对着光,"昼夜温差大,汁水足。《本草备要》说'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
制作从处理银耳开始。银耳需用山泉水浸泡两小时,再用竹剪去蒂。小林抢着试,却把银耳剪得七零八碎。
"要顺着纹路剪。"我示范着,"三分力在剪,七分意在巧。"
雪梨要先用竹刀去皮,再用铜勺挖核。程明拿着不锈钢刀要帮忙,被我拦下:"金属会让梨肉发黑,竹刀才保得住原色。"
熬汤最见功夫。紫砂锅先煮山泉水,下银耳文火慢炖,待胶质溢出时入梨块。火候要"三沸三焖"——大火催胶,小火养味,反复三次。
"为什么不用高压锅?"小林看着我们守着炭火调温。
"紫砂养阴。"我轻轻撇去浮沫,"《饮膳正要》说'砂器煮汤,得土气则润'。"
前厅传来剧烈的干咳声。我出去一看,是位面色潮红的年轻男子,正捂着胸口:"医生说我...慢性咽炎..."
我注意到他干裂的嘴唇和发红的眼结膜:"是不是长期在空调房工作?"
他苦笑:"程序员...机房...一天喝八杯水还是渴..."
典型的肺燥津伤。我盛了碗刚熬好的银耳雪梨汤:"慢慢喝,汤要小口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