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游击支队(五)(2/2)
高卢殖民时期遗留的粮食减产问题,因倭寇政策加剧,为后续导致200万人死亡的1944年大饥荒埋下了伏笔?。
安南城市居民大米配给量被强制削减至每月7千克,并实施严格的粮食运输管制?。
这一时期倭寇通过军事占领与经济压榨,将安南变为战争物资供应地,其统治手段已显现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特征?。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安南处于倭寇与高卢殖民当局的联合统治下,民众对倭寇统治的反应呈现复杂矛盾的状态。
安南知识分子曾因倭寇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亚洲解放”口号对其抱有期待,潘佩珠等民族主义者发起“东游运动”寻求支持,但倭寇与高卢联合镇压了该运动?。
1940年倭寇入侵后,部分反高卢殖民武装,误以为倭寇会助其独立,但实际是倭寇和高卢殖民政府“双轨管制”,民众很快意识到“大东亚共荣圈”仅是掠夺的幌子?。
?倭寇强制征粮导致1941年安南北部粮食短缺加剧,城市居民配给量减半,农民被迫低价售粮,饥荒阴影初现?。
?高卢殖民机构被保留,因此安南民众将饥荒归咎于高卢殖民机构,但实际倭寇通过傀儡政权(如陈仲金政府)实施更严苛的统治?。
宋志还知道,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类似的是,安南对倭寇占领的记忆因时间较短(仅4年)而相对模糊,且战后倭寇通过经济援助(如半导体产业合作)重建关系,削弱了历史仇恨?。
这也是二战以后,被侵略的东南亚国家,对倭寇侵略仇恨不多,反而是华夏和高丽仇恨更多。
作为华夏陆上主要通道,倭寇占领安南就是为了封锁华夏,降低华夏抗战力量。
比如沐春公司就是因为倭寇的封锁,许多外销商品只能通过掸邦路上运输,这对宋志名下的远东公司的产品外销,以及物品走私,都造成了重要影响。
此时安南被划分为北圻、中圻和南圻三部分?。
同年,高卢殖民机构因二战中本土沦陷而实力削弱,倭寇则借机扩大在印度支那的影响力。
此时安南独立同盟会(安盟)领袖胡主席长期在华夏活动,1941年5月在华夏桂省成立“安南独立同盟会”,整合安南国内外的反殖民力量?。
?安盟开始组织游击武装,安南革命者与华夏抗战力量保持密切联系?。
胡主席等安南革命者曾在华夏接受军事训练,为后续抗高卢斗争积累经验?。
这时候的抵抗斗争以政治宣传、地下组织和局部游击活动为主,还没有能力进入全面战争阶段?。
?高卢殖民当局与倭寇合作镇压,安南民众反抗活动多限于知识分子和少数山区部落?。
安盟直到1945年倭寇投降后,安盟发动“八月革命”夺取政权,但高卢随后卷土重来,引发全面反抗殖民战争(1946—1954)?。
1941年的抵抗斗争为,可以说为后续战争,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