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游击支队(五)(1/2)
1941年2月,安南边境地区正处于旱季中的凉季末期,气候呈现典型的热带季风特征。
此时安南北部山区受东北季风影响,气温较夏季明显降低,日均气温维持在15-22℃之间,昼夜温差显着,清晨和夜间常伴有寒意,而正午阳光照射下仍显闷热?。
降水稀少,以间歇性小雨为主,但高海拔山区可能出现短暂雾霭,能见度较低?。空气湿度保持在70%-80%,丛林地带因植被茂密更显潮湿,石山区域则因昼夜温度变化易形成露水?。
整体气候条件对行军作战而言相对干燥凉爽,但复杂地形下的局部微气候仍造成行动不便?。
暮色中,归春河的水声愈发清晰,浑浊的河水卷着枯枝与战损的军帽流过界碑——对岸华夏桂省的德天瀑布仍轰鸣如常,水雾在夕阳下折射出虹光,与这端的硝烟形成荒诞对照?。
寨子边缘的龙眼树被炮火削去半边,裸露的树干渗出琥珀色树脂,像无声的泪滴。远处法卡山轮廓模糊,而更近处的弹坑里,一株野蓟正从弹壳缝隙中探出紫花?。
夜风掠过空荡的晒谷场,将未收的稻穗吹成金色涟漪。
谁家灶台上,半壶苦丁茶早已凉透,茶垢在壶底结成深褐色的地图,恰似这片土地被撕裂的脉络?。
队员们正在打扫战场,边境村寨使用的“三八”大盖,被队员们堆积在边寨中心,几名已经逝去生命的边境头人的家丁,也陆续抬走,有几间干栏式竹楼正在燃烧,映衬着日渐来临的黑夜。
这已经是邢杰率领的游击队伍袭击的第四个寨子。
游击支队原有的主要工作,是针对掸邦的民族主义分子,保护华夏的边境。
现在游击支队的主要目标转移为倭寇安南占领军。
倭寇通过《倭国高卢协议》获得驻军权,初期协议允许2.5万名日军进驻安南北部,实际控制滇越铁路等战略要地?。
1940年9月倭寇攻占谅山、海防等军事重镇后,1941年初持续巩固控制。
其战术核心是切断滇越铁路,这是华夏获取外援的重要通道,并压制高卢军残余抵抗力量?。
倭寇海军同期在倭寇首都湾部署军舰,通过两栖登陆控制海防港,确保海上补给线畅通?。
倭寇此举旨在为太平洋战争做准备,同时将安南纳入“大东亚共荣圈”体系。
1941年6月后,倭寇进一步计划进驻高卢属印支南部,最终在1945年发动“明月作战”完全控制安南?。
这一时期倭寇的军事行动以快速占领和资源掠夺为主,为后续全面控制安南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倭寇推行“统治经济”政策,强制安南农民改种黄麻、棉花等军用经济作物,进一步削弱粮食生产?。
通过两国协议,倭寇开始系统性掠夺安南资源,1941年协议规定每年需向倭寇输出超100万吨大米,且后续逐年增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