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暗刃如锋 > 第385章 游击支队(二)

第385章 游击支队(二)(1/2)

目录

宋志作为穿越者,非常了解未来的滇省状况。

1940年5月倭寇占领安南后,在中越边境部署10万兵力,企图沿滇越铁路进攻春城,切断滇缅公路,进而威胁华夏抗战大后方?。

?面对危机,无奈的滇省海主席紧急向蓝党政府中央求援,蓝党政府成立第一集团军,并制定《滇南防守计划》,以红河天险和滇南地形构建防御体系?。

未来以滇南战场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为核心策略,通过破坏两国边境道路、桥梁及布防隘口,有效阻止倭寇机械化部队推进?。

?滇南多民族地区(如彝族、壮族等)民众踊跃参军,仅第60军中彝族士兵占比达60%,形成军民联防的钢铁防线?。

未来的滇南抗战与滇西战场互为犄角,不仅保卫了滇省国土未失寸土,更成为“华夏民族团结御侮的丰碑”?。其战略防御经验为后续反攻奠定了基础?。

倭寇在滇南之战中遭受了显着损失,倭寇虽在安南部署10万兵力并多次尝试由越入滇,但始终未能突破滇南防线,最终被迫放弃从滇南进攻春城的计划?。

滇南守军通过构筑纵深防御工事、破坏交通线及军民联防,实现了“拒敌于国门之外未失寸土”的奇迹?。

华夏军民在边境反击战中歼灭倭寇100余人?。

1941年后,华夏军队主动出击北越日军10余次,进一步扩大战果?。

倭寇因地形不利和防御严密,在滇南战场长期陷入消耗战。

华夏军队在反攻中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小心眼的倭寇对滇南的空袭(如轰炸文山、蒙自等地),也造成了华夏平民重大伤亡。

因滇南防御过于顽强,倭寇被迫转向进攻滇西,实际上间接承认了滇南战场的失败?。

滇南之战(1940-1945年)作为华夏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国战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阻断了倭寇南进计划?,滇南战场成功阻止了倭寇通过安南沿滇越铁路北犯滇省、威胁雾都的企图,使滇省成为\"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坚固防线?。

1940年倭寇占领安南后,滇南军民通过炸毁河口大桥、拆除177公里铁轨等措施,彻底切断了倭寇利用滇越铁路的通道?。

滇南抗战也与滇西战场形成犄角之势,既保障了滇缅公路的物资运输,又为后续反攻保存了战略基地?。

同时,滇南之战通过构建多层次防线(包括正规军、游击队和土司武装),采用灵活战术消耗倭寇,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例如文山地区军民5年间击退倭寇多次试探性进攻?。

并且滇南战场长期牵制倭寇10万兵力,迫使其无法抽调更多部队增援其他战场?。

更关键的是华夏多民族共同抗战?。如彝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组建游击队,滇军60%为彝族士兵,形成\"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抗战格局?。例如建水县5年间有6565人参军?。

滇南防线还保障了盟军援华物资通过滇越铁路的运输,为全国战场提供持续补给?。

滇南与滇西共同构成云南战场,使滇省成为全国最早将倭寇逐出国境的省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