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边界冲突(2/2)
华夏与高卢界约中,约定法卡山被划为骑线点,双方双方曾共同管理3号高地,1、2号高地属华夏,4、5号高地属安南。
正是因为未约定主权,宋志穿越来的前世,安南以此为借口,出现了纠纷,1978年以后,因安南大规模驱逐华人并侵占边境骑线点,包括法卡山1、2号高地?。
为此爆发了两国的冲突。法卡山争议导致双方边境长期紧张,直至1990年代通过谈判部分区域划归安南,但3号高地仍由双方共管?。
此时的华夏与高卢主要精力都放在防止倭寇的进一步侵略上,双方倒是没有什么冲突,反而是边境地区的芒族、埃地族村寨的头人却不老实。
安南北部山区基本被边缘化,交通闭塞(仅依赖少数公路),工业化程度极低?。
安南北部山区以传统农耕为主,这些当地民族多依赖梯田种植玉米、茶叶等作物,其他以狩猎为主。经济形态可能仍以自给自足为主。
困难的生活,促使这些边民经常互相跨界狩猎,又因生活困苦,往往会因为生活物资缺乏发生争执。
而一些村寨的头人,为此鼓励去抢夺对方的物资,而殖民者变相支持与华夏方得严格管教,造成了两边村寨结果不同
安南村寨一般都是获胜一方,而无政府支持的华夏村寨,不断受到了损失。
这也变相的助长了安南边寨的嚣张气焰,由原有的一家行为,变成了主要村寨的主要行为。
边境华夏一方各村寨,只能结寨自保,但是防御太被动,经常遭受损失。
张胜武的到来,给予了边境华夏村寨以希望。
在张胜武两次打击了越境袭击的安南的劫掠小队以后,华夏边境的村寨,终于有了主心骨,纷纷聘请张胜武的防卫小队,出人出力,来保护自身的安全。
张胜武性格勇猛,采取了激烈的方式,进行还击,这也带来了安南方的报复,带来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很大的伤亡。
这引起了高卢殖民政府和华夏当地政府的注意,高卢政府比较阴损,他们给予安南方的村寨一定的火力支持,而华夏一方约束本国内村寨,这也造成了双方势力的不对等。
这引起了华夏边境村寨的不满,甚至出现了对当地政府的武装抵抗,这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
桂省三巨头与滇省海主席获悉具体情况以后,也对殖民政府不满,为此也放开了对边境的管束,这进一步引起了双方的矛盾激化。
而掸邦边境这边相比安南边境,情况更为激烈。
因两国交界地区有着山区和森林的相隔,王国的殖民教育比安南彻底,掸邦民众对华夏敌视情况更为严重。
掸邦居住着德昂族、傣族、景颇族等,华夏境内主要分布于滇省德宏、保山等地,
掸邦一侧则集中在掸邦、克钦邦?。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无本民族文字,多通傣语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