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谁点的灯(1/2)
清晨五点四十分,南湖社区图书馆的铁拉门被王砚秋拽得“哗啦”一响。
她哈着白气搓了搓冻红的手,钥匙在锁孔里转了三圈——这老锁总爱卡壳,像某些人总爱给老百姓使绊子。
玻璃门内侧贴着的“居民共创角”海报还泛着新墨香,她把那本蓝封皮的《操作手册》摆上最显眼的木架时,指腹蹭过封面上“区块链存证”五个烫金小字。
昨夜林昭在便签上写的字还在她手机里存着,墨迹晕开的样子,倒和手册里那些居民签字按的红指印有些像。
平板电脑已经充好电,她点开提前剪辑的短视频合集。
画面里,李婶举着老花镜凑近屏幕:“我闺女教我扫码,真能查到垃圾清运车几点进的小区!”陈伯扶着投影幕布梗着脖子:“以前查个公共维修基金像挖地三尺,现在点两下就看见明细——这才叫透亮!”
“叮”的一声,她手机跳出林昭的消息:“王姐,告示贴正了。”抬头看,入口处的A4纸被她用胶带压得平平整整,“今天有客人来,请大家说真话”几个字力透纸背。
她弯腰调整墙角的隐藏摄像头,镜头对准手册摆放区时,忽然听见门外传来拖沓的脚步声。
“王主任早啊!”扫街的张大爷拎着竹扫帚探进头,“我听说今儿督查组要来?”王砚秋把他往门里让:“张叔来得巧,您看看这手册,要是有看不顺眼的地儿——”
“看啥不顺眼?”张大爷用扫帚尖戳了戳平板电脑,“昨儿我在公示栏扫码,连上个月路灯电费都查着了!”他嗓门大得震得玻璃柜嗡嗡响,“我跟楼里老伙计说,今儿都来瞅瞅,可别让那些‘精心准备’的给糊弄了!”
王砚秋看着老人眼里的光,忽然想起林昭父亲葬礼那天,这老头蹲在灵堂外抽了半宿烟:“小林子他爹当年带着我们修防洪渠,也是这么跟我们说——要信老百姓的眼睛。”
时针划过七点,沈清欢抱着牛皮纸袋走进督查组驻地的电梯时,手指在袋口摩挲了三次。
袋子里的薄册子压得她手腕发酸,封皮上“我们不怕查,只怕改不了”是她用正楷誊的,每个字都像钉进木板里。
会议室门虚掩着,能听见里面此起彼伏的翻页声。
她推开门时,正看见区商务局的老刘把定制版ppt翻到第三页:“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我们总结了八大亮点——”
“沈秘书?”督查组长老周从主位抬头,镜片后的目光扫过她怀里的薄册子,“政研室的材料呢?”
沈清欢把袋子放在会议桌上,牛皮纸窸窣作响。
她翻开册子时,油墨味混着淡淡的檀木香散出来——那是老人们手写时常用的墨汁味。
“这是37位居民的手写反馈摘录。”她指尖划过第一页褶皱的纸边,“有菜市场卖鱼的赵婶,有带孙子的退休教师,还有昨天在社区吵着要调监控的张叔。”
“筛选过吗?”老周的手指停在一段歪歪扭扭的字迹上:“物业多收的电费该退,可别又像前年,填了表就没下文。”
“抽签决定的。”沈清欢的声音轻却稳,“昨天下午三点,我们在社区广场摆了个玻璃箱,把登记报名的128个居民名字写在纸条里。王砚秋主任摇了十分钟,您看——”她抽出夹在册子后的照片,照片里玻璃箱被阳光照得透亮,王砚秋的白头发在镜头里泛着光,“抽中的37人,昨晚八点前都接到了电话通知。”
老周翻过一页,一张皱巴巴的烟盒纸掉出来,上面用铅笔写着:“我是收废品的老吴,就想问,社区那间闲置的车棚啥时候能改成棋牌室?我们老头老太太就图个乐呵。”他抬头时,沈清欢正指向窗外:“他们现在就在楼下活动中心,带着马扎和茶杯,说要‘当面跟领导唠唠’。”
会议室突然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口的风声。
区住建局的赵副局长捏着自己的ppt封皮,指节发白。
中午十二点五十五分,天楚律所的会客室飘着冷萃咖啡的苦香。
苏绾跷着腿坐在皮椅上,看着对面穿藏青西装的男人第四次调整袖扣。
他说自己“关心公共事务”,可苏绾注意到他皮鞋上沾着星点泥渍——云州这两天下雨,能沾到这种泥的,只有新修的南环路工地附近。
“苏律师对鸿途科技的拆迁补偿案,应该有更深的见解吧?”男人端起咖啡杯,杯沿在骨瓷上碰出轻响,“有些证据……”他压低声音,“可能不便摆在台面上。”
苏绾的指尖在桌下按下录音键。
她望着男人耳后那颗朱砂痣,突然笑了:“张先生是吧?您刚才说您是做建材生意的?”不等对方回答,她继续道,“鸿途科技的补偿款,每一笔都走了区块链存证。上周三下午三点十七分,他们财务总监扫码确认时,我就在现场。”
男人的喉结动了动,指节无意识地敲着桌沿。
苏绾看着他的动作——这是典型的焦虑型肢体语言,和昨天林昭说的“有人要搅局”对上了。
“真正的证据不在律师手里。”她起身拉开窗帘,阳光劈头盖脸照进来,男人下意识眯起眼,“而在每个扫码核对手册版本的人手机里。您看——”她点开手机相册,里面是上百张截图,“李婶的,陈伯的,连扫街的张大爷都存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