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集:古籍修复(1/2)
墨香凝糖:宋谱重生记
温如霜指尖刚触到樟木箱的铜锁,就觉心口发紧。那箱子里藏着她外祖父传下的宝贝——一本南宋嘉定年间的《糖龙谱》,纸页间还留着老蔗糖的淡香,是目前已知最早系统记载糖龙技艺的古籍。前几日梅雨季来临,书房窗缝漏雨,她今日开箱查看,竟见书脊处爬着一层灰绿色的霉斑,像极了老墙根下潮湿的青苔。
“糟了。”她轻呼一声,小心翼翼抽出书卷。霉斑已浸透封皮,顺着纸缝往内蔓延,个别书页的边缘发脆,指尖稍碰就簌簌掉渣。最让她揪心的是卷三“九曲糖龙塑形法”的插图,墨迹被霉斑晕染,龙鳞的纹路模糊成一片灰雾,那可是研究宋代糖艺造型的关键史料。
温如霜急得手心冒汗,第一时间拨通了风痕的电话。听筒里传来他惯常沉稳的声音,可听到“《糖龙谱》发霉”时,语调明显顿了顿。“你先别慌,”风痕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带着安抚的力量,“把书放回箱子里,垫上干净的宣纸,再放两包干燥剂,千万别再翻动了。我现在就联系古籍修复的李老师,顺便带扫描设备过去。”
半小时后,风痕拎着沉甸甸的设备箱出现在温如霜家门口。他穿了件浅灰色的冲锋衣,裤脚沾着雨泥,显然是从实验室一路赶来。“李老师在外地修复文物,得明天才能到,”他一边换鞋一边说,“不过他说,发霉的古籍最怕二次损伤,我们先做高分辨率扫描,把现存的内容完整记录下来,既能给修复提供参考,也能留个数字备份,以防万一。”
温如霜的书房里,两人合力搭起临时的扫描台。风痕从设备箱里拿出专业的平板扫描仪,又取出一盏无紫外线的柔和台灯——他特意查过资料,强光会加速古籍纸张老化。“我调了扫描参数,分辨率设到4000dpI,能捕捉到纸纤维的纹路,”他蹲在地上连接设备,抬头看向温如霜,“等下你扶着书页边缘,我来操作扫描键,动作尽量慢,别碰到霉斑。”
台灯的暖光洒在泛黄的纸页上,霉斑的灰绿色格外刺眼。温如霜戴着薄手套,指尖轻轻托着书页的一角,看着风痕缓慢推动扫描仪的盖板。设备运行的细微声响里,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两人曾一起翻这本《糖龙谱》,在“糖料熬制火候”那一页,外祖父用红笔批注的“腊月蔗汁最甜,需文火慢熬三刻”还清晰可见,如今那批注旁也沾了几点霉迹,像颗颗褪色的红豆。
“停一下。”风痕忽然开口,温如霜立刻稳住手。他指着书页边缘一处微卷的地方:“这里有霉斑粘连,直接扫可能会扯破纸页,我先喷点去霉喷雾,等两分钟再扫。”他从设备箱里拿出一小瓶透明的喷雾,喷头对着空气试了两下,才小心翼翼对着霉斑处轻喷——那是他特意从文物保护机构借来的中性去霉剂,既能抑制霉菌扩散,又不会损伤纸张。
等待的间隙,温如霜看着风痕专注的侧脸。他眉头微蹙,眼神盯着书页上的霉斑,手指轻轻调整台灯的角度,连额前垂落的碎发都没顾得上拨。认识这么久,她总佩服他这份严谨——上次修复民国糖龙残件,他为了精准扫描残件的弧度,连夜改了三次扫描程序;这次为了一本古籍,又特意去学了古籍扫描的注意事项,连手套的材质都选了不会勾破纸张的真丝款。
“可以了。”风痕的声音拉回她的思绪。两人再次配合,扫描仪缓缓划过纸页,屏幕上逐渐显现出清晰的图像——连纸页上细微的虫蛀孔都看得一清二楚。温如霜看着屏幕里逐渐完整的“九曲糖龙”插图,眼眶忽然发热:“还好有你,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风痕抬手按了下扫描完成键,转头冲她笑了笑:“别担心,李老师经验丰富,加上我们这扫描的高清图,肯定能修好。”他把扫描好的文件导出,存进两个不同的硬盘,又备份到云端,“双重保险,万无一失。”
第二天一早,古籍修复师李松年如约而至。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进门,就先去书房查看《糖龙谱》的状况。他戴着老花镜,手里捏着放大镜,仔细观察霉斑的形态,又用指尖轻轻触摸纸张的质地,半晌才点头:“还好发现得及时,霉菌没深入纸芯,只是表面侵蚀,能修。”
温如霜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一半。李松年打开带来的修复工具箱,里面整齐摆放着排笔、竹刀、宣纸、糨糊——全是传统的古籍修复工具。“修复得用‘干揭法’,先把霉斑轻轻刮掉,再用竹刀剥离受损的纸层,最后用同材质的宋代宣纸补缀,”他一边说一边看向风痕,“小友昨天扫描的高清图很有用,特别是那几幅模糊的插图,扫描图能帮我还原原本的纹路,省了不少事。”
风痕立刻把平板电脑递过去,调出扫描文件:“李老师,我把插图按比例放大了,还标注了霉斑覆盖的区域,您看哪里需要调整,我随时处理。”李松年看着屏幕上清晰的龙鳞纹路,连连点头:“太细致了,你看这里,原本模糊的‘云纹缠龙’图案,扫描图里还能看到墨色的浓淡变化,修复的时候就能照着这个来,不会失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