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寻龙校尉 > 第431章 韩城土塬,初探元墓痕

第431章 韩城土塬,初探元墓痕(1/2)

目录

临汾的黄老板给价实在,乔家印章和几本关键账册出手后,几人分了钱,王勇当天就跑去供销社买了台崭新的电视机,抱着往家走时腰杆挺得笔直。艾时则揣着自己那份,拉着张老二去了废品站,蹲在角落翻了一下午,挑出半麻袋锈迹斑斑的铁器——都是些旧农具上的零件,看着不起眼,却是制作简易探杆的好材料。

“时哥,咱真要去韩城?”张老二蹲在地上,帮着把铁棍截成等长的小段,“我听黄老板说,那边的土塬看着平,底下全是流沙层,一不小心就塌。”

艾时正用砂纸打磨探杆顶端,闻言头也不抬:“越险的地方才越有料。元代万户侯,正三品的官,按规制,随葬品里少不了金银器,说不定还有青花瓷——你忘了上次在潘家园,一个残片就卖了八千?”

“可流沙层……”

“流沙层怕啥?”王勇扛着新电视机闯进来,额头上还带着汗,“咱有艾哥的法子。上次在赵家洞,不是用松木杆打桩固沙吗?这次多备点杆子,不信镇不住那破沙子。”他把电视机往墙角一放,插头往插座上一插,屏幕“滋啦”一声亮起,引得废品站老板扒着门往里瞅。

艾时白了他一眼:“少显摆你的电视。去韩城前,先去趟木材市场,买二十根丈二的松木杆,再备五十斤麻线和十斤桐油——麻线泡桐油,缠在木杆上防蛀,这是老规矩。”

三日后,一辆租来的二手皮卡载着人、工具和半车松木杆,颠簸在韩城的土塬上。车窗外,黄土塬像被巨斧劈过,沟壑纵横,夕阳把土坡染成金红色,看着壮阔,却透着股荒凉。

“按黄老板给的坐标,就在前面那片‘乱坟梁’。”张老二举着张泛黄的地图,比对着眼见的地形,“你看这梁子,东西走向,两头高中间低,像个马鞍,按‘地脉图’的说法,这叫‘鞍马地’,专出武将——万户侯是带兵的,葬在这儿合情理。”

艾时停下车,从后备厢拿出探杆,往地上一戳。探杆没入半尺就顶到了硬东西,他转了两圈拔出来,杆头沾着层红土。“红胶泥。”他用手指捻了捻,“这种土黏性大,底下要是有墓,封土会混着夯土块——再探。”

三人呈“品”字形排开,每隔三步插一根探杆。王勇力气大,探杆插得又深又快,突然“噗”的一声,探杆没入近尺,拔出来时,杆头沾着点青灰色的粉末。

“是夯土!”张老二眼睛一亮,“这种土是经过夯实的,密度比普通黄土大,十有八九是封土层!”

艾时蹲下身,把粉末凑到鼻尖闻了闻,又捻了点放进嘴里尝了尝——微苦,带着股烟火气。“没错,是墓上的夯土。元代人讲究‘火烤封土’,为的是让土结块,防渗水,所以有这股味。”他在四周插了五根探杆,划出个丈许见方的范围,“就在这

找墓道花了整整两天。土塬上的风跟刀子似的,刮得人脸上生疼,王勇的耳朵冻得通红,骂骂咧咧地往手上哈气:“这鬼地方,连只鸟都不来,那万户侯咋选这儿?”

“就因为鸟不来才安全。”艾时的探杆突然顿了一下,他猛地用力往下一压,探杆“噌”地没入大半,拔出来时,杆头缠着几根腐朽的麻线,“着了!这是‘扎口绳’,封墓道时用来捆砖的。”

确定了墓道位置,几人开始挖探沟。王勇抡着洛阳铲,一铲下去带起一大块土,张老二则蹲在旁边,把土块掰开细看——若是混着砖渣、石灰,就说明离墓道近了。挖到丈许深时,洛阳铲碰到了硬物,发出“当”的脆响。

“慢点。”艾时按住王勇的手,换了把小铲子,一点点刨开浮土,露出块青灰色的砖。砖上刻着简单的回纹,边缘带着火烧的黑痕。“是元代的‘城砖’,看来这墓道是用旧城墙砖改的,省钱,也结实。”

顺着砖缝往下挖,墓道的轮廓渐渐清晰,宽约五尺,用青砖砌成,顶部是拱形。艾时摸出根蜡烛,点燃了往下放——火苗稳稳的,不晃。“没漏气,里面氧气够。”他又拿出根细长的铁丝,顺着砖缝捅了捅,“勾缝的灰浆是糯米石灰浆,硬得跟石头似的,得用錾子慢慢凿。”

王勇抢过錾子,抡起锤子就砸,“铛”的一声,砖上只留下个白印。“我就不信治不了它!”他红着眼较劲,錾子换了三把,终于在砖缝处凿出个小豁口。

“别凿了。”艾时拦住他,从包里掏出个小陶罐,里面装着黑色的膏状东西,“这是‘解灰膏’,用醋泡生石灰拌的,抹在砖缝上,等半个时辰,灰浆就酥了。”

果然,半个时辰后,用螺丝刀轻轻一撬,整砖就松动了。三人轮流动手,拆了约莫丈许长的墓道砖,露出个黑黢黢的洞口。艾时先扔了只活鸡进去,鸡扑腾了两下,没动静。“不对劲。”他皱眉,又扔了根燃烧的火把,火苗瞬间矮了下去,变成蓝幽幽的光。

“有瘴气!”张老二赶紧递过防毒面具——那是他们从废品站淘来的旧消防面具,虽然看着简陋,滤毒罐是新换的。“元代墓里常灌水银防腐,这瘴气十有八九是水银挥发的。”

戴上面具,气味果然小了很多。墓道里积着半尺厚的灰,踩上去“沙沙”响。两侧墙壁上的壁画大多剥落了,只剩些模糊的战马和旌旗图案,能看出是描绘墓主人带兵出征的场景。

“小心脚下。”艾时用探杆敲着地面,“元代墓道里爱设‘翻板’,底下是空的,铺着薄石板,看着结实,踩上去就掉。”他的探杆突然往下一沉,“着了,就在这儿。”

三人合力移来块大石头,压在翻板边缘,再踩着石头跳过去。过了墓道,是道石门,门楣上刻着“忠勇侯府”四个篆字,门中间有个凹槽,是插门栓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