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谋谋天下 > 第138章 争夺汗位(三)

第138章 争夺汗位(三)(2/2)

目录

在战场上,忽必烈的军队严阵以待,当阿里不哥的军队发动攻击时,他们以逸待劳,迅速组织反击。阿里不哥的军队在忽必烈的强势反击下,大败而归。

此次战败,让阿里不哥的部属损失惨重,大部分部属见阿里不哥大势已去,便纷纷“投资”了势力蒸蒸日上的忽必烈,转而投靠到忽必烈的阵营。

尽管阿里不哥并未因此一蹶不振,此后不断派人到各地征兵,试图重新积聚力量,以实现东山再起。但现实却极为残酷,由于他在之前的一系列事件中已经失去了人心,各地势力对他不再抱有期望与信任,再也没有给予他有力支持。阿鲁忽见阿里不哥已然大势已去,审时度势之后,果断举兵投降了忽必烈。

阿里不哥得知阿鲁忽投降的消息后,勃然大怒,他无法容忍曾经的盟友如此迅速地倒戈相向。立刻派出军队进攻阿鲁忽,意图以武力强迫阿鲁忽重新回到自己阵营。然而,他未曾料到,忽必烈早已有所防备。

在阿里不哥全力进攻阿鲁忽之时,忽必烈亲率大军,从侧面发动了突然袭击。阿里不哥的军队腹背受敌,在忽必烈的两面包夹之下,防线瞬间崩溃,战局急转直下。最终,阿里不哥在无可奈何之下,不得不向忽必烈投降。

这场长达四年的惊心动魄的大战,随着阿里不哥的投降,最终画上了句号。忽必烈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克服了无数困难与挑战,最终成为了真正且唯一的“大汗”,实现了自己在政治与军事上的伟大抱负。

在击败阿里不哥之后,忽必烈并未满足于现有的成就。他深知,只有彻底统一中国,建立属于自己的庞大王朝,才能真正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于是,在经过五年的艰苦战斗后,阿里不哥最终战败投降,而忽必烈则打垮了阿里不哥,彻底清除了统治道路上的最大障碍。随后,他正式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为了给这个新王朝赋予一个富有深意且能彰显其宏伟志向的名字,忽必烈特意召集了众多博学之士进行商议。最终,由刘秉忠依据《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深远寓意,确定了国名为“元朝”。

新王朝建立之后,忽必烈并未停下脚步,他将目光投向了南方,开始着手准备再度南下灭掉南宋,以实现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然而,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这场持续多年的内斗,对于蒙古帝国而言,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巨大灾难。

忽必烈虽然最终赢得了与阿里不哥的斗争,成功登上汗位,开创了元朝。但这场内斗,也让蒙古帝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自此之后,蒙古帝国失去了对中亚、西亚那边的有效控制。要知道,中亚、西亚地区在蒙古帝国的版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掌控,意味着蒙古帝国的势力范围大幅缩水。

在这之后,忽必烈虽然也曾有过重新统一蒙古帝国昔日版图的想法,但现实却无比残酷。由于距离实在是太过遥远,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困难,再加上各汗国已经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政治格局和利益诉求,忽必烈想要实现再次统一,难如登天。除了费了一番力气收拾掉一个窝阔台汗国之外,对于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成吉思汗二子建立的察合台汗国,忽必烈基本上可以说是鞭长莫及,无力再将它们重新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仔细纵观整个过程,我们不难清晰地看出,忽必烈能够从一个在蒙古帝国初期看似闲散、毫无实权的王爷,最终成功登上汗位,建立起庞大的元朝。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蒙古帝国内部的内斗实在是太过严重。

蒙古帝国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擅长在战场上驰骋征战,但在文化和制度方面,确实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特别是在汗位传承这一关键问题上,根本就没有一套健全、合适且被各方广泛认可的传位制度。这直接导致蒙古帝国多次陷入内乱的困境之中。在他们的观念里,秉持着强者为尊的信条,似乎只有通过残酷的战斗,击败所有对手,才是确定谁是最强、最有资格成为汗位的唯一途径。

当然,除了内斗的混乱环境之外,忽必烈自身的诸多优越条件,也是他能够成功上位的关键因素。

从实力方面来看,他掌控着漠南汉地,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与发展,其军事实力极为强大。手握重兵的他,完全有能力在与阿里不哥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赢得足够的筹码来支持自己争夺汗位。

再者,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对汉文化的理念、治国方略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同。这使得他能够得到汉人地主的大力支持,汉人地主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的支持为忽必烈提供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和后勤保障。

还有,忽必烈具备极高的政治手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他能够精准地洞察各方势力的需求与利益诉求,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利益分配,赢得了蒙古帝国内部众多势力的支持与拥护。这些,在他成功上位的道路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忽必烈召开投票大会自立为大汗之后,他立刻召见了南宋投诚将领刘整(刘整原来是金国的汉人将领,蒙古灭金后,他回归南宋。在随后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差点被奸臣贾似道害死,在走投无路之际,无奈转投了蒙古)。忽必烈深知刘整在军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便让他仍然专注于如何去灭掉南宋。

毕竟忽必烈清楚,自己若能为蒙哥复仇,就更容易得到蒙古各部的拥戴,这将极大地巩固自己刚刚获得的汗位和统治地位。况且,消灭南宋,完成一统中国的大业,一直是忽必烈长久以来的夙愿。

他见刘整对消灭南宋的一系列建议深合己意,便开始与刘整进行深入谋划。当然,忽必烈也明白,要夺取战略要地襄樊,实非易事。襄樊地势险要,防御坚固,是南宋重要的军事屏障。而刘整此时又及时献上一条妙计,建议以开榷场(即贸易集市)为幌子,暗中在襄阳、樊城周围建立军事堡垒,逐步达到稳固而长期地围困襄樊的目的。忽必烈听后,大为赞赏。

他一方面亲自率领大军,集中精力去对付老七阿里不哥,另一面则果断下令,让刘整依计行事。这一策略的实施,为后续忽必烈谋取襄樊,最终实现统一中国的宏伟目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