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谋谋天下 > 第138章 争夺汗位(三)

第138章 争夺汗位(三)(1/2)

目录

四、开平自立为汗

在蒙古帝国的权力舞台上,汗位的归属始终牵动着各方势力,而此刻,忽必烈做出了一个震动整个帝国乃至周边汗国的决定——在开平自立为汗。按照成吉思汗亲自制定的《大扎撒》规定:一旦前任大汗去世,必须在黄金家族成员以及高级贵族齐聚的蒙古帝国政治中心——和林,重新举行庄重而严肃的选举,选出新的大汗来继承帝位。这一祖制,如同坚固的锁链,维系着蒙古帝国数百年来的权力传承与秩序稳定。

然而,此时的忽必烈,早已因推行“行汉法”这一理念,彻底失去了蒙古贵族阶层的青睐与支持。在那些传统保守的蒙古贵族眼中,“行汉法”是对蒙古传统习俗的背离,是对他们高贵地位的潜在威胁。他们怀念并坚守着祖辈传下来的草原生活方式与政治传统,容不得任何对他们珍视的习俗和权利进行改变与挑战。而且,忽必烈的对手阿里不哥早已在和林精心布局,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阿里不哥背后有众多支持他的蒙古贵族,和林作为蒙古帝国的传统权力中心,有着深厚的人脉资源与政治基础,阿里不哥掌控着核心势力。所以,就算忽必烈此刻硬着头皮回到和林参加选举,也不过是为阿里不哥登基助兴罢了,自己根本毫无胜算可言。

面对如此不利的局势,忽必烈当机立断,决定按照刘秉忠给出的建议,不回和林,直接就在开平自立为汗。这一决定,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不仅震惊了蒙古帝国的上上下下,更让那些支持阿里不哥的势力感到愤怒与不安。

忽必烈迅速行动起来,先在开平召集了一次所谓的投票大会。在会上,他名正言顺地宣称自己成为了大汗。但这场投票大会,仔细分析,实在有些自吹自擂的嫌疑。彼时,漠北地区还牢牢掌控在阿里不哥的手中,他的势力如铁桶一般稳固。而且,位于中亚、西亚的几个蒙古汗国,也完全未派遣代表前来参加。参加投票的,只是一些坚定支持忽必烈的宗王,这场所谓的大会,与其说是民主选举出新汗,倒不如说是忽必烈自己操办的一场象征性仪式,他凭借这场自己策划的投票,自行认证自己为大汗。按照《大扎撒》的严格要求,忽必烈此举无疑是违背祖制的。

但也正是这一“非法”的举动,充分展现出忽必烈对他人的建议的充分接纳,尤其是刘秉忠的影响深远。他不再被传统束缚,而是选择就地称王,抱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向死而生。他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要与阿里不哥兵戎相见,凭借一场惊心动魄的武力对决,来决定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大汗,成王败寇,一切以实力说话!

此刻,蒙古帝国的局势极为微妙,表面上,忽必烈掌控着蒙古军左翼,阿里不哥掌控右翼,双方兵力在数字上看似旗鼓相当。但实际上,“行汉法”这一理念虽然严重得罪了传统守旧的蒙古贵族,却在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中原民族中深得人心。

中原地区的百姓,长期以来受到汉法文化的熏陶,他们渴望和平、稳定,追求富足的生活。忽必烈推行的“行汉法”,让中原百姓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实惠。这一举措使得忽必烈在经济和军事力量上逐渐占据了优势。

中原地区的沃土孕育出丰富的物产,充足的粮食储备为军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庞大的人口基数,又为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相比之下,漠北地区虽盛产优良马匹,为组建蒙古铁骑提供了充足的战马,但这里地处苦寒之地,气候恶劣,自然环境极为艰苦。寒冷的天气、贫瘠的土地,导致人口稀少,经济基础脆弱。长期的对峙,无疑会让阿里不哥的军队陷入困境,粮食供应、物资补给都将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刘秉忠还深入分析了局势,向忽必烈点明关键:“一旦与阿里不哥开战,即便西亚和中亚那边的蒙古力量,大多都站在阿里不哥那边。然而,他们大多占据着自己的地盘,距离遥远。各自为政,利益诉求各不相同,是极为容易分化的。只要你以大汗的名义,允许他们独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他们必然不会再一心一意地捧一个并不强大且可能无法顾及他们利益的阿里不哥为主!如此一来,阿里不哥就难以得到他们实质性的军事支持与帮助,到时候,他可就孤立无援,好对付得多了!”忽必烈听后,深以为然。

果不其然,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开战之后,他通过书信果断地允许老六旭烈兀在西亚那边建立自己的汗国,并明确表示,自己以后绝不会再插手西亚地区的事务。旭烈兀考虑再三后,表示接受忽必烈的条件,并选择支持忽必烈。

其实旭烈兀心中也有自己的盘算,他本就不服居于阿里不哥之下,一直希望三兄弟干脆分家,各自称王。但看到老四忽必烈与老七阿里不哥要斗得你死我活,他也不想掺和进去,正好趁机建国。而且,获得忽必烈的承认,这自然让他口头上要表示一番支持,借此来表明自己独立的决定具有一定的“合法性”,让自己在大义名分上站得住脚。

随着旭烈兀的表态,其他势力一看,既然旭烈兀都能独立,那我们自然也可以啊!从中原到西亚,相隔万里之遥,天高皇帝远,我们为何要听命于你呢?于是,各个势力纷纷效仿,宣布独立。阿里不哥顿时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实际上只能独自对抗势力渐强的忽必烈。

时光流转,到了1270年夏天,命运的天平进一步向忽必烈倾斜。漠北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旱灾,饥荒如恶魔般肆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军队也因缺乏粮草而士气低落。阿里不哥的军队,由于运输线被战争切断,粮草供应不上,士兵们饥饿难耐,战斗力锐减,军队迅速陷入溃败的境地。忽必烈敏锐地抓住这一绝佳机会,果断发动了对阿里不哥的大规模进攻。

战场上,忽必烈的军队士气高涨,攻势迅猛。阿里不哥的军队则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由于缺乏粮草,士兵们体力不支,纷纷倒下。和林与外地的运输线因战争的破坏与封锁而中断,和林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阿里不哥的军队防线迅速崩溃,伤亡惨重。

随着战斗的推进,忽必烈顺利地占领了和林。这座曾经象征着蒙古帝国权力与荣耀的城市,如今落入忽必烈的掌控之中。阿里不哥在战败后,匆忙逃到了叶尼塞河上游。深知自己大势已去,他无奈地向忽必烈求和。忽必烈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率领得胜之师凯旋而归。

为了防止阿里不哥死灰复燃,仅留部分精锐守军驻守和林。至此,忽必烈在蒙古帝国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一场围绕汗位展开的激烈争夺,以忽必烈的胜利而暂时落下帷幕,而忽必烈也将带领蒙古帝国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阿里不哥虽然在表面上仍如百足之虫般,即便遭受重创却死而不僵。然而,曾经至高无上的声望,如今已经大幅衰减。他昔日对各部的掌控力度,也在一轮轮激烈的权力斗争和战事中被大幅削弱,如今所剩无几。

回溯之前,阿里不哥虽然凭借着部分势力的支持重新夺回了和林。但此时的和林,已不复往昔的辉煌。阿里不哥虽然名义上掌控着这座蒙古帝国的重要城市,可实际上,他失去了各部真心实意的支持。各部对他更多的是表面的顺从,实际在内心深处,已经不再像以往那般忠心耿耿。

第二年秋天,阿里不哥妄图凭借奇袭,一举击败忽必烈,以此来扭转自己节节败退的局势,重新夺回优势。他精心策划了这次奇袭行动,希望能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然而,忽必烈岂是轻易能被蒙骗之人?他对阿里不哥的行动早有察觉,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忽必烈识破了阿里不哥的奇袭计划,并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