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 第488章 在这儿敲摩斯密码呢?

第488章 在这儿敲摩斯密码呢?(1/2)

目录

她调出了老吴当年手绘的声纹图,与这些音频的原始波形图进行比对。

结果让她大吃一惊:这些声音的波形图,竟然与老吴的声纹图,有七处共振点重合!

林小满知道,这绝不是巧合。这是一种奇妙的,难以解释的联系。

她没有标注这些声音的来源,只是将这三段声音剪辑成了一分钟的短片,命名为《没人想复制的时候,它自己长出来了》。

短片发布后,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有人说,这是城市的声音,是时代的声音,是生命的声音;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噪音,是污染,是无聊的呻吟。

但无论如何,这段短片,都引发了人们对声音,对生活,对文化的思考。

赵志明最近也很郁闷。

他奉命调试全省应急广播的统一音效,任务繁重,压力山大。

技术组的专家们经过反复讨论,最终提议采用标准的警报音。

这种声音,尖锐刺耳,穿透力强,能够在第一时间引起人们的注意。

赵志明总觉得,这种声音,太冰冷,太生硬,缺少了一点人情味。

他想到了老吴,想到了静音亭,想到了那段消失的“甲五·终章”。

他私下里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将“甲五·终章”切分节奏,微调嵌入提示音的尾部。

幅度极小,几乎不可察觉。

在测试的时候,一位聋哑学校的老师反馈说:“这个声音,我的学生用手掌贴墙能‘听’到节奏。”

项目组的人都惊呆了。

他们反复测试,发现这个频率段的声音,确实能够通过骨骼传导,引发轻微的震感。

这个发现,让赵志明欣喜若狂。他知道,自己做对了。

最终,这个方案通过了审批,文件归档为“通用辅助感知信号”。

没有人追问这个设计的逻辑,也没有人知道,这段声音里,隐藏着一个老人的梦想。

陈青山最近的心情很糟糕。

殡仪馆的工作,让他每天都面对着死亡和离别。

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台机器,麻木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感受不到任何的快乐和意义。

这天,他扫墓归来,路过村口的老亭子。

他看见几个少年,正在用榔头和铁锹,拆卸石墩上的铜锅残片。

“哎呦,这玩意儿,能卖不少钱呢!”一个少年兴奋地说。

“可不是嘛,听说这可是老物件,说不定还是个古董呢!”另一个少年附和道。

陈青山没有阻拦。

他知道,这口锅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没有必要再留在这里了。

他默默地蹲在一旁,点燃一支烟,看着那些少年们将铜片撬下来,抬走。

直到他们离开,他才起身,拎来一桶水,泼在原地光秃秃的石墩上。

夜雨降临,积水顺着旧锅印,形成了一个环状的水膜。

风吹过时,水膜泛起涟漪,竟然发出比从前更清脆的“啪啪”轻响。

第二天清晨,一个放牛娃路过亭子,听见了这声响。

他好奇地蹲下身,用手拍打水面,应和着那有节奏的声音。

“啪、啪、啪……”

节奏,还是那个节奏。

只是,铜锅已经不在了。

风,依旧在吹。

老吴坐在院子里,眯着眼睛,晒着太阳。

他听见屋檐上的铁皮,被风吹得叮当响。

那声音,清脆而悦耳,像是风铃在歌唱……

老吴眯着眼,院儿里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他那张写满故事的脸上,舒服!

可屋檐上那块破铁皮,偏偏不让人省心,风一吹,叮叮当当,节奏忽快忽慢,跟开了随机播放似的。

但老吴是谁?

那可是玩儿了一辈子生音的老法师!

他眯着眼,仔细分辨着那杂乱无章的声响,诶?

不对劲,这乱中,似乎还藏着点规律,就像是那广场舞大妈,跳得再嗨,也总能踩在《最炫民族风》的鼓点上。

忽然,一个音节准的离谱,正好落在老吴的心坎上,像是多年的老友,不经意间拍了拍你的肩膀。

他一个鲤鱼打挺,从躺椅上蹦起来(虽然姿势不太标准),冲进屋里,从灶膛边摸出烧火棍——哦不,是铁夹子,那玩意儿趁手!

他踮着脚,颤巍巍地举起夹子,轻轻夹住那片晃动最厉害的铁皮边缘。

风再次吹来,夹子微微一震,“咚嗒”一声,清脆而稳定。

成了!

老吴乐了,松开手,夹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铁皮又开始自由发挥,节奏再次崩坏。

“嘿,还挺倔!”老吴笑骂一句,把夹子扔回灶膛。

火苗舔舐着夹子,发出噼啪的声响。

就在这时,一阵风,不偏不倚地穿过窗棂,带着那铁皮的节奏,吹进了墙角那台蒙尘多年的老收音机喇叭里。

“滋啦…”

收音机居然发出了微弱的响声。

“谁?是谁在说话?”

林小满最近有点郁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