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梦回春秋当大王 > 第215章 救与不救

第215章 救与不救(1/2)

目录

姬长伯此时所有的注意力,都如强弓之矢,牢牢钉在北方的郑国之上。

汉国商路的初步打通,是他精心布下的第一枚棋子,是汉国这头蛰伏的猛兽,将爪牙探向中原腹地的跳板。

因此,在上庸事宜甫定,硝烟尚未完全散尽之时,姬长伯便片刻不歇,立即着手,调动那批在开凿山道、架设栈桥中积累了宝贵经验的工匠,欲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将这条命脉向南延伸——修缮并拓宽从垫江至宕渠,再沿渠水北上连接汉水的古老通道

他的目光早已超越了一城一地的得失。一旦这条水陆并进的通道彻底贯通,汉国本土的重镇,从都城郫邑到枢纽江州,便可借助长江(江水)的浩荡奔流,将巴蜀腹地丰沛的粮食、悍勇的人口、无尽的铜铁林木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北疆前沿上庸。

自此,汉国方能真正与中原诸国“互通有无”,这“有无”二字,既是商贸,更是国力的碰撞与交融。

姬长伯深谙,在这个时代,掌控水路,便是掌控国运之喉舌。春秋五霸的轮替,战国七雄的并立,无不在其霸业基石上,深深镌刻着一条乃至数条黄金水道的名字。

变法强其筋骨,而水道畅其气血。以渠江为针,缝合汉水与长江,贯通汉国南北,届时,汉国的实力必将蜕茧化蝶,更上一层楼!

然而,宏图方才铺展,人力物力尚未及调动,一纸来自荆门的六百里加急军报,如同一声冰冷的鹫唳,划破了江州宫室中充满憧憬的空气。

军报是荆门守将雷勇发出的,内容惊心:盘龙城——庸国最后苟延残喘的城池,正遭受楚军前所未有的猛烈围攻,城破在即!庸国国君已遣心腹死士,冒万死冲出重围,匍匐至荆门城下,泣血哀求汉国发兵救援。

那枚竹简似乎还带着信使的体温与汗渍,字迹潦草而急促,每一笔都透着前线特有的焦灼与绝望。

姬长伯的手指无意识地、一下下地敲击着坚硬的紫檀木案几,发出“笃、笃、笃”的沉闷声响,仿佛是他内心激烈权衡的倒计时。

他的眉头紧紧锁成一个深刻的“川”字,目光锐利地刺向身后那张巨大的军事地图。

原因再简单不过,也再残酷不过。他凝视着地图上那个孤悬于江水以南、深深嵌入楚地腹心的点——盘龙城。

对于汉国而言,它太远了,远得像一个陷阱。从最近的汉国边境荆门急行军驰援,即便派出最精锐的部队,抛弃所有重型辎重,也需要至少两天一夜。

而这途中,必须穿越令人望而生畏的云梦泽边缘地带——那里并非坦途,而是沼泽密布、水道纵横的绝地,大队人马极易迷失方向,陷入泥淖,行军速度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未遇敌而自损。

反观楚国,其都城郢都至盘龙城不过一天一夜的疾驰路程,且多为平坦的陆路,补给线短而顺畅,援兵可以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来。

此时发兵,无异于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汉国新得北上商路,国力初显峥嵘,但根基尚未完全稳固,北地郑国的动向牵扯着大量精力,而修缮垫江至宕渠通道的计划,更是关乎未来国运的百年大计……在此紧要关头,为了一个早已名存实亡、仅剩一座孤城的庸国,去硬撼如日中天的强大楚国,消耗本国宝贵的军力和储备,这……值得吗?巨大的风险像一片阴云,笼罩在他的心头。

有些举棋不定的姬长伯,罕见地召集了麾下所有能赶来的幕僚与将领。然而,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帐内迅速分裂成两派,争论之声如同沸水,在大殿内回荡不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