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秦人的重叠墓(1/2)
古先生招回小金鼠,让它向
“唐青和听泉都分析的非常对,吴王阖闾的王陵墓应该在下方。
答案很快就揭晓。”
古先生却继续说道:“刚才唐青说的秦人重叠墓,确实被考古人发现证明。
秦人,尤其是在其发展的中后期秦人,确实有非常普遍的“重叠墓”现象。
但是更准确地应该被称为“打破关系”或“叠压打破墓”,这并非出于秦人的某种特殊的“喜好”和“个性”。
而是由于秦人独特的丧葬制度、社会结构、还有有限的土地资源共同导致的结果。”
【按照古先生的意思,秦人的重叠墓丧葬文化,还有其它什么原因?】
【反正我是第一次知道重叠墓,感觉挺新鲜的事。】
【连墓都重叠,后面埋葬的人,如果把
【我觉的只有
古先生看着小金属往下钻,他继续说道。
“在考古学上,所谓的“重叠墓”通常指的是一种“打破关系”。
即后来埋葬的墓葬,在挖掘墓坑时,不可避免地破坏、叠压甚至打破了先前的墓葬。
从以前发掘的现场看,晚期的墓会“咬掉”早期墓的一部分,形成一种层层叠压的景象。
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的古代公共墓地中都可能存在。
但在秦人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系统化。”
“秦人实行严格的“族坟墓”制度,即一个家族(或氏族)的人死后,必须集中埋葬在指定的公共墓地里(称为“邦墓”)。
这块墓地是家族世代相传的,不会轻易变更或扩大。”
“这样就随之而来出现弊端,随着家族人口一代代繁衍,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但固定的墓地面积却无法扩大,随之就出现重叠墓。”
【原来是族群繁衍的原因,我还以为秦人本身就喜欢重叠墓。】
【应该是古代秦人的宗族观念强,死后都想埋在宗族的墓地里,才会出现重叠墓。】
【我还是有点不理解,为什么偏偏是秦人的重叠墓多,其他朝代为什么少?】
古先生笑道:“其实这个很好解释。
之前的周人讲究“昭穆制度”,即父子异穴安葬,但辈分清晰,排列有序。
而秦人受自身戎狄文化影响,对这种严格的礼法遵守得并不严格。
他们更注重“聚族而葬”这一结果,而非井井有条的排列形式。
所以几百年下来,子孙后代只能见缝插针地,在祖先的墓地空隙中下葬。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前代的墓葬。
年代越晚,墓葬分布越密集,打破关系也越复杂。”
“其实秦人墓普遍偏小,我们所在的秦人墓已经算很大。
此秦人墓主应该是一名贵族墓。
秦人有独特的“屈肢葬”习俗,他们非常盛行“屈肢葬”。
所谓的“屈肢葬”,就是在埋葬的时候,将死者下肢蜷曲。
这种葬式所需的墓坑(竖穴土坑)比舒展的“直肢葬”要小得多。
更小的墓坑意味着,在同一面积的土地上可以埋葬更多的人。
这也加剧了墓葬的密集程度、还有相互打破的可能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