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粮食产量与人口(1/2)
经济金融的捷报余温尚在,内阁首相张广松又带来了关乎国本的另一项重要汇报——粮食。
“大统领,各位同僚,”张广松翻开另一份文件,语气相较于之前的兴奋,多了几分沉稳,“这是今年第一季度,也就是一月至三月的粮食收获初步统计。”
他念出关键数据:“全国范围内,共收获稻谷、玉米等主粮,折合原粮约六百万吨。”
这个数字,若放在张弛穿越前那个动辄年产量数亿吨的时代,似乎不值一提。但在45年的当下,却意义非凡。
张弛心算极快。
这时代副食品匮乏,一个成年壮劳力每日消耗主粮往往超过一斤(500-600克),
一年下来就需要将近四百斤(约210公斤)。
这六百万吨原粮,意味着可以满足超过两千八百五十万成年人一年的口粮需求。
而这,还仅仅是第一季度。
南洋地处热带亚热带,许多肥沃平原一年两熟、三熟甚至四熟都属正常。
只要水利跟上,肥料充足,耕作合理,张弛粗略估算,全年总产量突破两千五百万吨绝非难事。
那将能支撑起一亿两千万人的生存。
这还没算上新纳入版图、土地肥沃的苏门答腊岛的潜力,而且目前的产量,还是在初步推行土地改革、化肥使用尚在普及阶段取得的。
“粮食结构方面呢?”张弛追问细节。
张广松显然做足了功课,流畅应答:
“目前,勃固南部、暹罗中部、马来半岛西海岸等南部的大平原,主要种植水稻,同时大力推广高产玉米作为补充。
而在勃固北部、暹罗北部这些海拔较高、每年十月到次年二月气温相对凉爽的地区,我们正在尝试推广种植马铃薯(土豆),甚至在个别山谷地带,发现气候条件足以支持冬小麦的生长。”
他进一步进行宏观介绍:
“我国现有领土,算上苏门答腊岛,总面积超过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初步勘察,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粗略估计超过一百万平方公里。
不过,其中大量是未经开发的原始雨林,目前实际开垦耕作的土地,尚不足二十万平方公里。”
张弛闻言,不禁感慨:“潜力巨大啊,土地的承载能力,还远远没到极限。”
这东南亚真是天生适合农业发展,养个几亿人口都轻轻松松。
话题自然从土地转向了土地上的人。
张广松接着汇报了最新的人口统计:
“根据户籍司和内政部的联合统计,我国现辖区域内,总人口已超过五千二百万。”
他细化道:
“其中,华人人口,包括本土世代居住的华人、自认华人身份登记在册的混血华人以及新近移民,总计约一千八百万。
勃固地区的萨卡族为第一大族,人口约一千万。
暹罗族约一千一百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