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9章 于伟正无奈接受,丁洪涛展露心机(2/2)
在市委书记于伟正的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滞了片刻。于伟正听完丁洪涛关于资金调剂的汇报,身体微微向后靠向椅背,手指无意识拍打着自己的小腹。
“洪涛啊,”于伟正开口,声音平稳,听不出明显的情绪波动,“你这个做法,初衷可能是好的,为了防汛大局。但是,程序上确实冒了不小的风险,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违规啊。省厅戴帽下来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性质很强,调剂使用的审批权限和程序,省里有明文规定。这一点,你应该比我更清楚嘛。”
丁洪涛坐姿端正,神情恳切地回应:“书记,您批评得对,程序上的问题我深刻检讨。但我当时确实是基于汛情的紧急研判。发展是硬道理,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是底线。没有安全这个‘1’,后面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如何平衡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我认为在特殊情况下,需要敢于决策,敢于担当。我虽然下一步要到东洪工作,但首先还是市交通局局长,必须站在全市大局考虑问题,为市委市政府分忧。我相信东洪的一些同志暂时可能不理解,甚至会有议论,但只要我问心无愧,是为了公事,是为了东原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我个人受点误解,顶着压力也要把这事办了。”
于伟正静静地听着,目光落在丁洪涛脸上,似乎在审视他这番话背后的真实想法。过了一会儿,他缓缓点头,脸上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嗯,你这个认识,有高度,也有格局。不错。东原的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建设,正需要一批像你这样敢于担当、善于谋划、能主动为上级分忧解难的干部。你能从全局出发,跳出东洪一地的局限思考问题,这种站位是好的。”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为具体和严谨:“但是啊,洪涛同志,越是紧急的事情,越要注意程序的合规性。资金的调拨,尤其是专项资金的调剂,不是签个字那么简单,相关的论证材料、请示报告、会议纪要,这些程序性的东西,该补的要补齐,该完善的要立刻完善。你这边的后续手续,都跟上了吧?瑞凤同志那边,必要的汇报,都到位了吗?”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林雪端着茶水走了进来。她步伐轻稳,面色平静如水,仿佛只是例行公事进来添水。她熟练地为于伟正和丁洪涛的茶杯续上热水,动作流畅自然,眼神专注于茶具,对刚才的谈话内容似乎毫无察觉。于伟正和丁洪涛也很自然地进行着交谈。林雪完成工作后,微微颔首,便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带上了门。
丁洪涛等林雪出去后,继续回答于伟正的问题:“书记,有些程序走起来确实繁琐,周期长。特别啊是我们基层,如果事事都死扣条条框框,严格按照常规流程来,很多紧急的工作根本推不动,容易贻误时机。我认为,我们领导干部既要尊重程序,更要善于运用程序为人民服务,不能本本主义,被程序束缚住手脚,忘记了我们做事情的根本目的。该担当的时候还是要担当。”
于伟正听完,心里如同明镜一般。他清楚丁洪涛这番话里既有真实的考量,也夹杂着个人的意图和冒险成分。挪用东洪的钱给光明区,于公于私的动机都有。但丁洪涛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这种“敢于担当”的姿态,在当前需要攻坚克难的背景下,确实是他所需要的一种干部特质。从全市的大局出发,需要的是能打开局面的干部,有时也不得不容忍一些程序上的“灵活性”。
“好了,这件事我知道了。”于伟正没有继续深究程序问题,算是默许了丁洪涛的做法,“到了东洪,尽快把工作抓起来。党政团结是关键,要和朝阳同志搞好配合。他是年轻干部,有冲劲,你要多支持他的工作。”
“请书记放心,我一定牢记您的指示,和李朝阳同志团结协作,共同把东洪的工作做好。”丁洪涛郑重表态。
从于伟正办公室出来,丁洪涛的心情松弛了不少,甚至有一丝得意。于伟正的态度比他预想的还要缓和,看来这把赌对了。
中午,在东原市委大院对面的迎宾楼餐厅包间里,气氛热闹。丁洪涛、周海英、丁刚、冉国栋等人已然落座。作陪的还有东洪县公安局党委书记田嘉明、县委办主任吕连群和县税务局局长杨凯。周海英上午刚参加了市城市管理局的揭牌仪式,虽然没能当上财神爷般的财政局长,但城管局也算是兵强马壮,手握实权,他脸上也颇有光彩。
宴席自然是由周海英主导,他率先举杯,声音洪亮:“来,第一杯,欢迎洪涛书记!祝贺洪涛书记即将主政东洪,这可是我们东原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潜力无限啊!相信在洪涛书记的带领下,东洪一定能开创一番新局面!”
众人纷纷附和举杯,丁洪涛也笑着端起酒杯:“感谢海英局长,感谢各位!以后工作,还离不开各位老兄、各位东洪同志的支持啊!”
几杯酒下肚,气氛更加热络。田嘉明趁机再次将吕连群引见给丁洪涛:“丁书记,这位是我们县委办的连群主任,老办公室了,情况熟,人实在。”
吕连群赶紧站起身,双手捧杯,身体微躬,脸上堆满笑容:“丁书记,我敬您!早就盼着您这样的专家型领导来掌舵东洪了。我吕连群别的不敢说,服务意识绝对到位,以后一定尽心尽力为您服务好,做好保障工作!”
丁洪涛如今身份不同,自然而然地拿起了县委书记的架势。他并没有立刻举杯,而是用审视的目光看了看吕连群,语气平淡地问了一句:“吕主任在县委办有些年头了吧?年纪也不小了,还在这个岗位上,不容易啊。”
这话听起来像是随口一问,却让吕连群心里“咯噔”一下,背后瞬间冒出一层细汗。他连忙解释,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和表功的意味:“丁书记,您别看我这头发有点白,长相显老,但我心态年轻,干劲足!我最佩服的就是您这样有魄力、有水平的领导,我就愿意跟着这样的领导干实事,转变观念,改进服务,绝对没问题!”
周海英在一旁打着圆场,笑着对丁洪涛说:“洪涛书记,你看,你这还没正式到位,县里的干部就主动来汇报思想,这说明东洪的干部队伍是盼着您去的,是拥护您的嘛!这种积极性,要保护好嘛。”
丁洪涛对东洪的干部情况确实不熟,但吕连群和田嘉明的主动靠拢,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他脸上露出笑容,终于端起了酒杯,和吕连群碰了一下:“吕主任言重了。以后到了东洪,各项工作确实还需要倚重你们这些老同志。团结一致,才能把工作搞好。”
吕连群受宠若惊,一饮而尽,仿佛喝下的不是酒,而是丁洪涛给予的莫大肯定。
又聊了几句,丁洪涛看似随意地将话题引到了工业园区的路上:“听说你们工业园区那边,着急修路?等着省里那笔钱开工?”
吕连群心里飞快地权衡,摸不准丁洪涛此问的真意,回答得格外谨慎:“丁书记,您是交通方面的专家,您最懂行。路嘛,早一天修晚一天修,我看差别不大。关键是跟着谁修,跟着什么样的领导修!只要方向对了,领导有方,就算暂时有点困难,我们也绝对有信心跟着您把路修好!”
丁洪涛对吕连群这记不着痕迹的马屁似乎颇为受用,他笑了笑,主动透露道:“嗯,有这个认识就好。不过,园区那条路,短期内恐怕是开不了工了。那笔资金啊,我已经签字,调剂到其他地方应急了。”
吕连群一听,心里立刻活络开来,自觉抓住了表忠心的机会,连忙顺着杆子往上爬:“丁书记,您真是高瞻远瞩!资金用在最急需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大局观!不瞒您说,上次开党政联席会,讨论这事的时候,就有个别领导……”他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一下,瞥了一眼旁边的田嘉明,“……认识有偏差,话里话外有点情绪,甚至说什么……唉,算了,不说了,影响团结。”
田嘉明皱了皱眉,觉得吕连群这话说得有些过火,为了捧新书记而贬低现任县长,并非明智之举,便插话道:“老吕,党政联席会上大家主要是讨论项目本身的紧迫性,表达一下焦急的心情,也没说什么过激的话吧?朝阳县长的态度,我们还是应该客观看待。”
吕连群却像是找到了知音,反而更来劲了:“老田,你是东洪出来的干部,护着县里我理解。但咱们也得实事求是嘛!当时是不是有人说,丁书记卡着这笔钱,是想等自己到了东洪,再拿出来当‘见面礼’,不想给现任领导做嫁衣?这话我当时听了就觉得不对!没有丁书记在市交通局的大力争取,哪来的这笔钱?丁书记要是真有那种想法,当初完全可以不报这个项目嘛!”
周海英闻言,点了点头,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悠悠地说:“连群主任这话说得在理啊。看问题的角度很正。洪涛要是真有私心,何必多此一举?等他到了东洪,再利用市局的资源和人脉去申请,功劳岂不全是他的?现在提前争取下来,反而惹来非议。这说明洪涛书记完全是出于公心,某些同志的心思,确实有些狭隘了。”
丁洪涛听着这些话,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用手指轻轻点着桌面。他心里明镜似的,吕连群的话几分真几分假,周海英是在顺势敲打李朝阳,他都清楚。但这种一边倒向着自己、暗示李朝阳“格局小”的舆论,正是他此刻需要的。他摆摆手,故作大度:“好了好了,事情过去就不提了。吕主任能这样看问题,很难得啊。”
这顿饭吃到了下午两点多才散。丁洪涛还是很给面子地将田嘉明、吕连群、杨凯三人送到了迎宾楼门口。
等丁洪涛返回周海英在迎宾楼的临时办公室后,周海英吩咐人泡了一壶浓酽的普洱茶。几杯茶下肚,周海英看似随意地问道:“洪涛啊,你把东洪那五百万调到光明区,这步棋走得险。就不怕李朝阳急了眼,直接把状告到省里去?到时候上面追究下来,你虽然占着防汛的大义,但程序瑕疵总是个麻烦。”
丁洪涛笑了笑,笑容里带着几分算计和自信:“海英局长,说实话,我现在倒有点盼着有人把这事闹大一点。”
“哦?”周海英挑眉,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我是为了东原的防汛大局才动的这笔钱,我已经第一时间向于书记做了详细汇报,书记原则上是认可的,只是叮嘱我要完善后续程序。”丁洪涛不紧不慢地说,“如果这个时候,东洪那边有人因为这笔钱,不顾防汛大局,把状告到省里或者市里,你想想,上级会怎么看?是认为我丁洪涛程序不够严谨问题大,还是认为他李朝阳不顾全大局、斤斤计较本地利益、甚至有点告刁状的意思问题更大?这岂不是正好让于书记,让市委,看清楚到底谁才是有格局、能担当的干部?”
周海英以前还真没太把丁洪涛放在眼里,此刻听他一番剖析,心里不禁重新审视起这个人来。这家伙不仅胆子大,心思也够缜密,而且善于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甚至还能反过来给对手扣帽子。他不由得笑道:“高啊,洪涛书记!看来以后我还得多向你学习学习这门道才行。”
丁洪涛谦虚地摆摆手:“海英局长过奖了,互相学习。”
周海英像是想起什么,换了个话题,问冉国栋:“老冉,听说现在于书记的秘书,是你们反贪局一个干部的家属?”
冉国栋愣了一下,仔细想了想:“我们局职工的家属?”
周海英看冉国栋不知内情,就说道:“你可是对同志的关心不够啊。于书记的秘书好像是姓林!叫林雪,不过,我没怎么接触过。她是市政府秘书二科调过去的!”
“市政府二科?”
“对,就是市政府二科的那个林雪。”周海英确认道,“我可听说她爱人在你们系统?”
冉国栋恍然大悟:“你说的是周卫华的爱人啊!周卫华是我们反贪局侦查科的副科长,业务骨干,以前在平安县监察局干过,后来考到市里来的。小伙子不错,踏实肯干。怎么,他媳妇从二科调到市委综合科?。
周海英若有所思:“这么说,是平安县出来的干部。能调到于书记身边,不简单啊。不知道是谁帮的忙?”
冉国栋斟酌了一下,说:“周卫华这人比较低调,业务上没得说。至于他爱人调动的事,我清楚,当初啊我还想着帮忙找老丁去市公安局,但是女同志啊觉得公安强度大,就到了市政府二科跟班学习,就是解决两地分居嘛,没想到啊,竟然去了市委办综合科。”
丁刚抽着雪茄,斜着脸问道:“走了谁的路子啊?”
“哦,他们两口子好像和市政府那边的邓晓阳比较熟,邓秘书长也是平安县出来的,也许是邓秘书长看在老乡份上,帮忙说了句话?”
丁洪涛一直在旁边安静地听着,当听到“邓晓阳”和“平安县”这几个字时,端着茶杯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如果于伟正的秘书和她关系密切,甚至可能是通过她的关系上去的,那这里面的意味就有些深长了。于伟正难道还有这层隐性的联系?自己刚才对于打压李朝阳可能产生的反应的判断,是不是过于乐观了?
他放下茶杯,脸上虽然还保持着平静,但眼神里却掠过些许疑虑,语气略显凝重地低声问了一句:“邓晓阳秘书长?她……跟于书记的关系,也这么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