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7章 于伟正作通工作,丁洪涛调剂资金(2/2)
我拉开车门坐进副驾,摆摆手:“别,这玩意儿就得现做现吃才香。回头馋了,我们再去店里。”
车子驶出市区,公路两旁是广阔的田野。我放低座椅,打开收音机,里面正在播报东原新闻,内容多是关于贯彻落实“三化三基”战略的动态。听着广播,我心里盘算着如何尽快把农业机械化的工作推动起来。
一到县政府,我就让韩俊通知农业局局长过来汇报工作。
农业局局长冯国斌夹着文件夹匆匆赶来,进门就汇报:“县长,您批示的西瓜套种冬小麦技术推广方案,我们正在组织农技站的骨干力量细化,特别是配套的机井灌溉这部分,正在抓紧核算。”
我点点头:“这个项目要抓紧,省农业厅建管处的晏处长那边我已经初步沟通了,印象不错。方案尽快拿出来,预算做扎实,资金申请报告要同步准备。方案一旦成熟,立即上报市局,同时抄报省厅。晏处长那边暗示过,只要项目合理,资金会优先从下到东原,再从市农业局这边下拨。你们要多向黄修国副县长汇报,他也算是半个老农业了,和咱们关系熟,门路清。”
“是,县长,我们一定抓紧,及时向黄县长汇报。”冯国斌局长连忙记下。
送走冯国斌,我又和交通局的洪亮才几个同志开了个短会,督促他们加快联系省公路处。洪局长说道:“县长,我们已经直接和省交通厅规划处,财务处和公路处都联系了,资金马上到位!”
我说道:“恩,洪局长啊,那你们就抓紧和工业园区联系,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毕竟路不算长,主要是园区的道路,咱们答应的三通一平,一定要做在前面。
一上午就在接连的谈话和会议中过去。刚吃完午饭,焦杨轻轻敲响了我办公室的门。
“县长,这会儿方便吗?有点情况想跟您汇报一下。”她神色间带着一丝神秘。
“进来吧,正好没事。”我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焦杨小心地关上门,坐下后身体微微前倾,压低声音说:“县长,我从前些日子在‘三学办’共事、现在还在组织部的一个老同事那儿,听到点风声,关于为什么市里的人事冻结令还没解除。”
我顿时来了兴趣,放下手中的笔:“什么情况?说说吧。”
焦杨声音更低了:“听说…于书记原本计划动的那几个关键岗位,像东投的党委书记、财政局局长这些,在组织部征求意见时,遇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臧登峰副市长和王瑞凤市长好像都有些保留意见。于书记的意思,是人事调整的方案,必须是在充分沟通、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才能推出。如果思想不统一,宁可再放一放,也不急于启动。所以…”
我听完,心里豁然开朗,又不禁感慨于伟正对权力的掌控艺术。人事冻结与否,何时解冻,本身就是他手中最重要的权力杠杆和风向标。他用这个方式来倒逼沟通、协调立场、寻求最大公约数。
“原来是这样。”我点点头,面色平静,“市委有市委的通盘考虑,我们可能变动就影响了当前的工作。”
焦杨脸上露出一丝担忧:“县长,我是怕时间拖久了,万一…万一新书记来了,会不会否定我们之前的一些安排?比如林小松、潘保年的事…”
我明白她的顾虑。包括刘志坤下一步从宣传部长转任组织部长,是我把控东洪局面的一步重要安排。“放心吧,”我宽慰焦杨,“无论谁来做书记,工作总要有连续性。只要我们是出于公心,为了东洪发展,方案合理,程序合规,就没问题。重要的是把眼前的工作做实、做出成绩。”
焦杨似乎松了口气:“有县长您这话,我就踏实了。”
焦杨离开后,我重新拿起笔,目光落在窗外。看来,伟正书记是想用延迟人事解冻来化解阻力,统一思想。看来,还是要多和书记汇报争取更多的主动和空间。
接连几天市委大楼里频繁有人进出,于伟正刚刚与丁洪涛谈完话,亲自将他送到办公室门口。随后,他让林雪请来了市长张庆合。
张庆合走进书记办公室时,脸色平和。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他逐渐适应了于伟正沉稳中带着强势的风格。这位看似文质彬彬的书记,在关键问题上从不含糊。
“老张啊,坐。”于伟正从办公桌后站起身,很自然地走到会客区的沙发旁,随手提了提裤腿,坐在了张庆合旁边的单人沙发上,丢了一支烟过去。“咱们再统一一下思想,一会儿瑞凤同志过来,我们一起跟她谈谈。”
于伟正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学武同志已经和其他几位常委都通过气了,大家对赵东同志到财政局工作,原则上是支持的。现在主要的顾虑在瑞凤同志这里。她分管财政口啊,对财政局长的人选有她的考虑,这可以理解。所以啊,今天咱们俩一起,再跟她深入交换一下意见,争取把事情定下来。”
张庆合心里明白,于伟正已经就人事工作与几位常委沟通了不止一次,从大局谈到用人哲学,从改革需要谈到干部培养,道理已经讲得很透。自己作为市长,到了这个年纪,如果再在财政局长这样的人事安排上表现出过强的掌控欲,不仅不明智,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猜测。他点了点头,主动表态道:“书记,您的意思我明白。瑞凤同志那边,主要是对赵东同志缺乏财政工作经验有些担心。一会儿我会从政府工作角度,说明业务学习可以加快,关键还是看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大局观。相信瑞凤同志能够顾全大局。”
于伟正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好啊,老张啊,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们俩的认识是一致的。”他话锋一转,像是聊家常般说道:“对了,上周我去省里,专程去向省委何思成副书记汇报工作,也谈到了东洪县班子的问题。我原本的想法,是让朝阳同志在县长的岗位上再磨练磨练,暂时不派书记过去,让他党政一肩挑,加大担子,加速成长。但何书记的态度比较保留啊。”
他轻轻拍了拍沙发扶手:“老领导考虑问题更长远。认为党政分设,既能相互协作,也能相互监督、相互补台,更有利于年轻干部的全面健康成长,也更符合组织原则。我仔细想了想,何书记的指示很有道理。所以,东洪的县委书记,市委还是会尽快配齐配强。老张啊,你放心,无论谁去东洪,市委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县政府的工作,支持朝阳同志。”
张庆合听着,心里跟明镜似的。于伟正这番话,既是通报情况,也是安抚他这位老市长,表明不会动他一手培养起来的爱徒,更是再次强调了“党管干部”、“市委统揽全局”的原则。张庆合微笑着回应:“书记考虑得周到啊。朝阳同志年轻,有冲劲,现在啊,确实还需要历练。有个经验丰富的书记帮带一下,对他,对东洪的发展都有好处。市委的决定,我个人啊完全赞成。”
两人正说着,门外传来了脚步声和林雪清晰的通报声:“书记,市长,王瑞凤副市长来了。”
王瑞凤步履沉稳地走进办公室,目光扫过正起身相迎的于伟正和张庆合,最后在林雪身上短暂停留,略带思索地说道:“于书记,张市长。”
于伟正招呼王瑞凤在沙发落座,自己也坐回主位,语气平和地开启了话题:“瑞凤同志来了,。庆合同志,看来还是得我们两个老搭档先跟你交个底啊,今天请你过来,主要还是想再统一一下思想,尤其是关于财政局班子配备的问题。”他看向张庆合,示意市长先谈。
张庆合接过话头,语气沉稳,带着一种老大哥式的坦诚:“瑞凤同志啊,今天咱们算是旧话重提,但也确实是工作需要。建勇同志主要精力要放在协助处理市政府的日常运转,财政局长这副担子确实需要一位同志专起来。财政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系全市发展大局,关系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化三基’战略能否顺利推进,资金保障是关键一环。班子配不强,中枢运转就不灵,我们俩都放心不下。”
王瑞凤接过林雪递来的热茶,点了点头,态度明确:“张市长,于书记,重新配强财政局班子,我完全赞同,也非常紧迫。但是,关于赵东同志,我的顾虑上次也汇报过,主要是考虑到财政工作的专业性和连续性。他长期在组织部工作,经济管理、财政业务这一块,接触确实不多。这么大一个摊子,这么专业的领域,我担心他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怕耽误工作,也怕影响省里对我们市财政管理水平的看法。”瑞风市长的反对理由建立在工作和专业层面,听起来无可指摘。
张庆合心里明白,于伟正推动赵东上任的决心很大,之前的沟通已说明一切。此刻,他作为市长,夹在书记和常务副市长之间,需要找到平衡点。他沉吟片刻,说道:“瑞凤同志考虑的专业性问题,确实是实际情况。不过,我们选拔干部,也不能只看一时一域嘛。赵东同志在县里担任过副书记,在组织部也历练过,统筹协调、知人善任的能力还是突出能力的嘛。财政工作固然专业,但更重要的是把握方向、管好队伍、守住底线。业务知识可以学嘛,可以请老同志帮带,可以配强业务副局长。我觉得,可以给赵东同志一个机会,让他先干起来!”
于伟正这时缓缓开口,语气凝重而具有定调意味:“庆合同志的意见很中肯啊。瑞凤同志啊,你的担心,我也理解,是为工作负责。但我们看干部,更要看本质、看潜力、看大局观。赵东同志政治素质过硬,执行力强,善于学习,这是他的长处。财政局长这个岗位,首先需要的是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政治品格,是严守纪律、廉洁奉公的党性原则,是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综合能力。这些方面,赵东同志是经过考验的。”
说着握手成拳扣了扣桌子道:“这个罗明义同志的教训,还是很深刻的,只懂业务没有党性,恐怕也不行。至于业务,就像庆合同志说的,可以在干中学,可以依靠集体智慧嘛。”
王瑞凤依然是端着杯子没有表态。
于伟正见状,只能再让一步,说道:这样吧,我提个方案,由赵东同志先担任财政局党组书记,主持全面工作,给他一个过渡期,比如三个月或者半年。届时我们再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评估他是否能够胜任局长,如果实践证明能够胜任,再正式任命;如果确实存在困难,市委再另行考虑。这样嘛既体现了组织的慎重,也给了干部机会,更确保了工作的平稳过渡。瑞凤同志,你看呢?”
王瑞凤沉默了片刻,于伟正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连过渡方案都拿了出来,姿态做足,再坚持反对,就显得有些不顾大局了。她放下茶杯,脸上露出一丝无奈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笑容:“于书记,张市长,你们两位主要领导都这么说了,考虑的也确实周全。我要是再固执己见,就显得我不支持市委工作、不理解组织意图了。好吧,我同意这个方案。希望赵东同志能尽快进入角色,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政府这边,我也会安排分管副秘书长支持他熟悉业务。”
于伟正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啊!瑞凤同志顾全大局,这就对了!庆合同志,那就这么定下来。学武同志那边,我让他抓紧走程序。”
下午的时间,在市交通局局长办公室里,丁洪涛的心情确实不错。前两天自己正式和于伟正书记谈话,虽然时间不长,但意思明确,让他对下一步去东洪县任职充满了期待。从市局一把手到县委书记,虽是平级,却是主政一方的要职,话语权和施展空间大不相同。
这时,分管财务的副局长廖书旗敲门进来,脸上带着些汇报工作时常有的谨慎:“丁局长,跟您汇报个事儿。刚东洪县的副县长杨明瑞打电话到财务科,问了省厅那边五百多万的专项资金是的事。”
丁洪涛说道,我知道啊,局规划科给他们开了绿灯嘛,我还专门给厅里都打了电话协调。用于他们工业园区配套道路建设的。”
廖书旗说道:“老黄说啊,李县长专门去了省城,协调了王副厅长啊,李朝阳县长这动作可真够快的,咱们局的规划方案刚报上去,他那边居然就把省里的路子跑通了,资金这么快就戴帽下来了。”
丁洪涛靠在椅背上,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问道:“东洪县的这笔钱已经到了?”
“是啊,已经到了,今天上午到的!下午电话就打来了!”
丁洪涛思索片刻说道:“是这样啊,老廖啊,光明区前段时间报上来的那个防汛应急公路项目,就是平水河大堤加固那段,他们的方案和预算报上来了吗?金额大概多少?”
廖副局长立刻回答:“光明区的方案我们和规划已经初审过了,正在走局内会签程序,金额也是五百多万。按正常流程,报到省厅批复,再快也得一两个月资金才能到位。”
丁洪涛沉吟了一下,很快做出了决定:“汛期不等人啊。“七下八上”防汛是天大的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能有半点闪失。东洪工业园区的路晚修一两个月,影响的是发展速度;但防汛公路如果汛前修不好,出的可能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的意见是,先把省厅刚下来的这笔资金,统筹调剂给光明区的防汛公路项目。东洪县那边,让他们稍等一下,我们抓紧向省厅汇报,争取下一批资金优先安排他们。你让财务科和规划科做好对接,手续要合规。”
廖副局长愣了一下,有些迟疑:“丁局长,这……这笔钱省厅文件里明确是戴帽下达给东洪县的专项,这样调剂……合适吗?而且,外面都传您可能要去东洪……这会不会……”
丁洪涛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语气显得公事公办:“传言归传言,工作归工作,老廖,咱们只能信组织部啊。咱们是在市交通局,就得对全市的交通事业负责嘛,就得优先保障最紧急、最重大的项目。东洪县是发展重要,但防汛安全更是头等大事。我相信啊李朝阳同志和东洪县的同志们也能理解。就这么办吧,出了什么问题,我负责。”
廖副局长见一把手态度坚决,也不再多说,点头应道:“丁局长,我明白了,我这就去安排。”心里却暗自嘀咕,这官场上的事,真是每一步都透着深意。丁局长这手“资金调剂”,恐怕不仅仅是因为防汛优先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