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阿根廷帝国崛起 > 第385章 世界第八大经济体

第385章 世界第八大经济体(1/2)

目录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圣马丁大道路边的树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市民们早已习惯大道四季更替的梧桐,蓝花楹,和波赛树,哈卡兰达树。

作为绿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布城的公园面积超过了整个城区的十分之一。

时间又过去了一年,并没有掀起什么太大的浪花。

时间已经进入夏天,布宜诺斯艾利斯通往圣马丁市的铁路变得越来越繁华。

两市的高速铁路还没有修建成,各种物资的转运已经达到了日常的两三倍规模。

圣马丁市的各种建筑物修建也变得更加快了,国家粮食战略储备库建立了起来,圣马丁市成了中部地区重要的物资中心,新城区的工人和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

圣马丁市政厅还在规划修建地铁,预留了地铁修建路线,保证未来的地下轨道交通建设。

刚修好不久的两大火力发电站,为新城区提供了照明和工业用电,新的圣马丁大水库也修好了,被正式命名为圣马丁湖,面积达到了28平方公里。

工人们正在进行水库周边的绿化工作,最近以多云的天气为主,偶有阴雨天气,适合种树绿化。

水库周边绿化优先选用耐旱的哈卡兰达树种,其根系能有效固土防渗,而且周边的小山坡也改造成徒步公园,为新市民们提供了重要的休闲渠道,还装了路灯。

每天都有穿工装裤的年轻情侣正沿着新铺的碎石路往山顶走,也有带小孩的夫妻,是晚饭后散步的热门地点。

为了保证城市用水,圣马丁市和玛利亚市的河运也停止了。

随便一条主干道都是三向六车道,有的是四向八车道,道路连接了工业区和住宅区。

早已修好的高速公路把圣马丁市和布兰卡市连接起来,两大超级城市对未来首都的支援,也有释放人口压力的作用。

这对很多普通人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工作机会多,开发潜力巨大。

圣马丁市的人口已经重新突破100万,很多住宅社区已经有人居住,通水通电过后,很多工厂甚至已经开工,中心区的各种高楼有了国营公司进驻。

如果算上玛利亚市作为都会圈,圣马丁市都会圈整体人口达到290万,成为阿根廷第四大都会圈。

大型的铁路货运客运车站,可以方便的和各地沟通,每日列车编组从12列增至36列,货运复线也在修建中。

越来越繁华的商圈,遍布城区的美术馆、科技馆以及其他展览馆,此外还有典型的商业中心也都建立起来了,还修建了一批博物馆。

新开辟的大公园,城郊的大学设施,作为一座新的大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阿根廷人进入这个城市,特别是一些嗅觉灵敏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底层人。

玛利亚市继承了圣马丁市的老城区后,经过人员的调整,也慢慢重新走上正轨。

国际新闻里,北约与东欧的冲突愈演愈烈。

美利坚和越南的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

非洲的战乱不断,殖民地独立后则是一地鸡毛。

拉美地区的军政府也变多了。

世界局势并不太平,一支强大的本土防御军队就很重要了。

他们可以守护阿根廷工业化不被打断,也可以提高阿根廷人的安全感。

没有实力的时候自然是武装自己的国家,尽量让自己能有平等对话的资格。

联邦直属圣马丁市,调防的新卫戍军已经到位,阿根廷军队的新改组的精锐部队防务军第3师驻守圣马丁,防务军第2师仍然驻守布兰卡市,防务军第1师驻守布宜诺斯艾利斯,布兰卡市的部队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换防。

三大主力师也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保证了执政党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圣赫塞在军事委员会和国防部发号施令,轻易就解决了军事政变,还进行了大清洗,把全国军队整顿了一遍。

保证了阿根廷最大的三大城市的防务问题,而驻地之外还有其他二线军队负责外围防务,保证城市安全。

第4师到第20师驻守在主要军事基地,第21师到第30师的整体实力进行了一次加强,特别是主要军官都在军事指挥学院进修,装备已经全面更新,纸面数据不次于主力师。

阿根廷原子弹和氢弹武器载具仍然存在各种问题。

美国和苏联从1960年起就转向发展弹道导弹,阿根廷也全面转入弹道导弹技术的研发,对于巡航导弹投入有所减少,巡航导弹的发展需要等到工业化进入新一阶段才能发展更好。

目前全球的弹道导弹已经发展到第二代,美利坚的第一代北极星导弹,到第二代海神导弹,研制经费几乎相当于阿根廷五年的军费。

海神导弹的射程可以在海洋中发射,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与MK-3惯性制导系统,最大射程4600公里,实现水下15-30米垂直发射。

洲际导弹则是民兵系列导弹,总研制和装备费用60亿美金,导弹单价132万美金,射程超过一万公里。

阿根廷潘帕斯之火计划,实现难度极大,目前以每年2亿美金的军费投入,真正能投入使用的只有800公里射程的伊卡洛斯导弹和1500公里的探戈1导弹,探戈2实验型号也只有1800公里。

真正的突破是正在研发的探戈3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可以达到2600公里,但仍然只有2级,比起民兵导弹技术还是落后一代,只能达到海神导弹一半左右的性能。

安第斯2号火箭也是采用两级发动机设计,还是无法突破三级发动机技术。

人才,还是人才的问题,好在随着项目组的扩大,理工科大学持续扩招,项目资金的增加,几家大型工业集团研究所的研究,三级发动机技术并非不可能。

一个完善的科技体系,从人员年龄结构的角度来说,需要老中青结合的完整年龄段。

阿根廷虽然有一定投入,但基本不可能挖到顶尖人才,他们都是国宝级,所以科技体系要发展起来并不容易。

阿根廷可以从欧洲招募到一批优秀人才,但大多数只能算得上二流人才,真正的人才要不位于顶尖的大公司垄断集团,要不处于国家保护之下,更别提美利坚和苏联的顶级人才了。

真正的顶尖人才都需要国家保护起来,隐藏自己的身份,否则很容易被暗杀。

特别是军工保密单位,拥有最严格的安保措施,当然待遇也是顶级的。

东欧,南欧的一些国家有一些,但流动到阿根廷的并不多,所以最终还是需要靠阿根廷自己培养,还有留学生人才回归计划。

目前阿根廷的领头人基本上都是中等水准的人,最多的一些水平普通的中年科学家,年轻人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甚至没毕业的,这些人很多也是半桶水的人教出来的,留学出去的很多人最多只能回归一半左右。

科研需要大量的中青年骨干,现在最缺乏的是中层和基层,光有几个杂鱼的带头人,没有腿还是走不动路。

未来的主力目前还在基础教育体系里面培养,至于现在扩招的那批年轻人,能够卷出一批人才就不错了。

这些人与经济社会结合紧密,与经济联系密切,对于各行各业的科技需求能够做出快速响应和深度感知,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一部分人。

普通的战斗机配备的是空空导弹,与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相比,具有反应快、机动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等特点,但威慑力不强,所以主要研发还是在地空导弹和地地导弹。

所以阿根廷短期发展目标是更远的中程导弹,为洲际导弹发展积累技术,发展高能燃料,轻量化弹体,中期目标才是潘帕斯之火计划的洲际导弹,突破三级发动机技术。

尽管没有人会想着进攻阿根廷本土,但防务军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假想敌。

阿根廷军队士兵的训练大纲在新军部政变后进行全国整编,继续向新华夏这样的优秀军队学习,保证统一民族联盟对防务军的掌控。

苏联式的军事委员制度和新华夏的士兵委员会制度全面升级为指导员制度,发展阿根廷军事特色。

防务军是通过战争的铁与血锻炼出来的军队,但因为实现的容易,所以存在很多问题,只能通过一步步改革实现真正的军队现代化。

这在阿根廷这样的国家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阿根廷现在独立自主的防务政策,持续推进军队职业化改革,1967年正式宣布以职业兵役制替代义务兵役制,标志阿根廷军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一批新成长起来的具备全球视野的优秀军官取代了那些没有进步,只希望妄图获取更高权力的老军官。

有不少还是拿了各种勋功章的,在战争中做了巨大的贡献,被圣赫塞提拔上去。

勋功章并非一辈子的护身符,军事法庭并不会因为他们曾经拥护圣赫塞,维护国家统一的功绩而减轻他们的刑罚。

他们曾宣誓效忠这个国家和圣赫塞,忠于阿根廷人民,如今却想颠覆整个国家,想着肆意屠杀无辜平民,破坏和平来提升自己的权力。

他们有的从普通士兵晋升为团长师长,有的从军官学校就被圣赫塞提拔到身边做参谋,成为重要的军事主官。

他们曾经勇敢且忠诚,现在连勇敢也没有了。

他们变成了阿根廷人民的敌人。

最严重的几个首犯叛国分裂分子,被以在发动军事政变过程中存在勾结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利坚中情局,存在严重危害国家主权的情形,造成不少阿根廷公民伤亡和社会动荡。

经过阿根廷最高军事法庭和阿根廷最高法院共同复核,确认军事政变颠覆宪法秩序,主体为军事政变首犯,造成10人以上死亡,导致平民伤亡事件,少量基础设施遭严重破坏,与中情局等外国机构秘密合作等多项罪行确认适用死刑和无期徒刑。

到了宣布判决的时候,很多参与人员才彻底明白,这个曾经的长官是玩真的。

要说也是他们太贪心,总想着破坏秩序来获得利益,却看不到圣赫塞打破旧秩序是为了建立新秩序。

这次军事政变狠狠地震慑了一批犯罪分子,要知道,上次阿根廷平叛战争中,都没有国防军的军事人员被处以死刑的。

作为阿根廷军事最高统帅,圣赫塞必须冷血,看情报总结报告的时候,脸上有几分狰狞和狠辣决断,他可算不上好说话的人。

这些无能的家伙差点把圣赫塞的工业核心给打了,这才是最令圣赫塞抓狂的,差点破口大骂。

这是一种被自己信任的人背叛的感觉。

这次新军部叛国事件,说是军事政变,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政治上的事情,如果能预料就不叫政治了。

好在他毕竟是心志坚定,经历过无数风雨的优秀阿根廷政治家,迅速平定了叛乱。

作为一个从血与火堆中爬出来的,久经战火考验的老牌军事指挥家,他从来不怕这些所谓的反叛分子捣乱,但这次搞得这么大,也是手下做事不行。

对待自己人要像是春风一样温暖和煦,对待敌人要像是寒风一样冷酷凌冽。

当然一些选择体面的人已经自己给脑袋上补了一枪,至少可以不用上军事法庭,最终也没有太波及家人,保留了基本的生活待遇。

至于不够体面的那些叛乱分子,就是没有清楚认知的,不仅自己要上军事法庭,家里人也受到牵连。

这几年阿根廷发展太快,也是时候让军队和内阁整顿一下了,否则乱起来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

这次新军部政变被剿灭以后,阿根廷的国运又会变得更加昌盛强大起来。

在阿根廷政坛上有一个说法,当你的敌人袖手旁观,说明他是在帮你,你的朋友没有帮你,说明他已经站到你对面去了。

这次小小的军事政变再度清洗了整个防务军系统,圣赫塞继续扶持技术派军官,保证防务军系统的战斗力。

南方的监狱工厂也刚好需要大量的犯罪分子来填充,自从阿根廷实行劳动改造后,就建立了监狱工厂承接劳务订单,生产衣服,雨伞,玩具等,大多属于服刑人员,有的还进行培训,让他们可以在结束服刑后能够一定的手艺,改造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至于严重的犯罪分子就是死刑,阿根廷恢复死刑后,执行的不算多,因为犯罪情况整体还是在减少的。

士兵们的训练也向着苏联军队强度看齐,一个国家的军队强大不强大,士兵顿顿有肉吃,身体强壮,每日有足够的营养操练,那想不强大都困难,而且各种轻武器装备也不比欧洲国家差太多。

阿根廷将以独立的战略核力量为未来的防务手段。

以前没有完全落实的各种军事制度也进行了全面落实。

包括各省级的军区军事主官定时轮换,继续提供军事思想训练,保证军队思想统一。

最近五六年科恩内阁主导经济和工业,疏忽了一定的军队构建,导致很多老人的不满。

但这并非他们发动叛乱的理由,所以当他们上军事法庭痛哭被全阿根廷转播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人同情他们。

他们破坏了阿根廷的稳定,有不少人身居高位,还渗透了军事情报系统。

这些人辜负了圣赫塞的信任,所以他没有回应任何人的求情,只要求按法办事,只是这些人犯的罪除了首恶,其他的大多还是轻判了。

成功就是革命,失败就是叛国,也没有太多好说的。

工业化这种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东西,一旦错过窗口就基本完蛋,所以对于破坏阿根廷工业化的人,必须重判。

重工业大基建的发展路子被打断,阿根廷就会完全成为美利坚的经济殖民地,所以任何试图阻止阿根廷工业化的人都是圣赫塞的敌人。

当然,圣赫塞的目标不是成立一个军政府,所以科恩内阁里的人除了国防部,基本都没有军官,要进入内阁则必须放下军队的身份,这让很多圣赫塞的追随者不满。

这些人有不少甚至还是布兰卡陆军军事学院,布兰卡军事指挥学院的毕业生,在防务军拥有深厚的根基。

而科恩内阁在人口增加一倍的情况下,国民收入还增长了那么多,这让科恩内阁的执政根基十分稳固,军事政变是注定失败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次政变是一场纯军事政变,这些人并没有勾结在野党的激进党,更是敌视正义党。

如果他们敢勾结在野党,那么正好给圣赫塞再打击一次国内在野党势力的机会。

他们在暗中搞事情,推翻科恩内阁的热情并没有减弱。

自圣赫塞执政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利益团体,但改革还需要持续进行。

科恩内阁进行了中高层流官制调动,除了内阁的人没有大规模变动,各省官员和国营资产委员会中高级管理层的常规调动已经成为很平常的事情,这是防止官员腐朽的重要制度。

通过打破官员长期任职形成的利益网络,压缩权力与商业的联系空间,地方官员每3-4年跨县轮调,有效抑制了地方性腐败。

科恩内阁的跨部门人才计划要求高级文官必须具有至少3个部门的任职经历,培养出一批具备全局视野的领导者。

定期流动制度避免文官体系僵化,保持决策活力。

.......

1967年1月18日,在拉巴斯,阿根廷和玻利维亚签订互换《阿根廷—玻利维亚联盟安全保障条约》,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联合经济特区规模扩大到边境7个省,淡化民族边界差异,两国邦联化进程加快。

拉巴斯等多个城市爆发游行,玻利维亚人高呼玻利维亚阿根廷团结万岁。

实际上南椎体地区的国家一直有统一的呼声,就是缺一个主心骨,以前阿根廷太拉,现在有了新阿根廷,民间的呼声也就变大了。

阿根廷目前已经给玻利维亚人国民待遇,玻利维亚护照可以直接换取阿根廷人的身份卡。

如今玻利维亚的宣传,说玻利维亚人都是阿根廷人的一部分,只是肤色没那么白的那一种。

包括新建的几所大学,基本上也是由科恩内阁拨款建设,发展亲阿根廷的本土经营。

玻利维亚公民去阿根廷是免签的,而且可以直接购买阿根廷的社保,在阿根廷退休,甚至可以在阿根廷文官体系任职,直接报名阿根廷大学,不需要像其他国家留学生一样叫高额学费。

阿根廷建立对抗智利的战略纵深,通过玻利维亚获取亚马逊流域资源通道,同时瓦解了玻利维亚-秘鲁联盟。

联合军队规模扩大到5万人,吸纳玻利维亚军队实力派,联合军控制玻利维亚全国军队,而作为境内最大的独立武装力量圣克鲁斯武装阵线则拥有超过1万人的军队。

《科恰班巴条约》签订后,圣克鲁斯省基本已经成为阿根廷的边境省,新高官阿尔弗雷德·奥万多控制了圣克鲁斯省的军政大权,作为阿根廷的重要棋子,他的军队隐约控制在防务军下,军事装备全部都是阿根廷提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