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2/2)
苻坚道:“十策当从哪一策开始”
王猛道:“建立三省六部制,稳固关中根基”
一个君王一个丞相,又是谈论了起来,谈论着具体的执行策略。
“那他为何拒绝入秦为官”到了最后,苻坚问道。
王猛道:“君择臣,臣亦择君,他不看好我大秦,觉得我秦朝会重蹈秦始皇的覆辙,即便是覆灭了晋朝,即便是一统天下,国运也不会超过五十年,可能二世而亡”
进入了关中,却未加入秦国。
刘秀在观察着,观察着秦国,观察着苻坚。
历史上,苻坚败在淝水之战,本来臣服的羌族、鲜卑等陆续起兵,攻击向了前秦,坚持了十年后,前秦覆灭。
可刘秀觉得,即便是苻坚取得了淝水之战,击败了晋朝,覆灭了晋朝,也无法改变宿命。领土并非是越大越好,关键是靠着掌控能力,而掌控能力,取决于交通情况,通讯情况,还有官僚的执行力。
而前秦时代,交通不便,通讯不便,又是官员奇缺,导致了前秦看似统一了北方,势力强大,兵马众多,可事实上,真正掌控的只有关中之地。至于其他地区,相当于承包后方式,承包给了羌族、氐族、鲜卑族,乃至是汉人士绅。
只要地方上不造反,按时送来了兵员,粮食,地方上随他们管理。
这种统治模式,让前秦的统治浮于表面,根基不牢固,若是一直胜利,可能四方皆是臣服;可只要有一场大败,就是天下皆反。
刘秀在观察着关中,观察着苻坚而苻坚似乎也忘记了他,或者是苻坚很忙碌,没有时间理会他一个小人物。而刘秀也忘记了帝师的职业,开始闲逛着,欣赏着关中的山水。
走着走着,刘秀登上了终南山。
终南山,后世是全真教的道场,可如今的时代,终南山上却是庙宇林立,一个个寺庙耸立在那里,成为了关中的别样景色。看着一个个寺庙,刘秀心神一动,不由动了灭佛的心思。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只是顷刻之间,刘秀断了心思。
道家,是属于皇帝,贵族的;儒家,是属于读书人的,属于士绅的;可寺庙,却是属于百姓的,凡人的。
读书当官,距离百姓太远了;至于飞升成仙,距离百姓也很远。唯有寺庙,距离百姓很近。人不能没有精神食粮,没有的话,会过得很痛苦。或者说,那些读书人,那些贵人,是为了大富大贵,可百姓只是为了活着,进一步,活着快乐一点
灭掉庙中的佛像容易,可灭掉百姓心中的佛难
佛教,只能改革,而无法灭掉。
恍惚之间,刘秀走在山峰之间,看到了一个尼姑庵,上面写着四个字:“慈航静斋”
第14章降临帝踏峰
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
历代隐士,多隐居在终南山。
此刻,高大的柏树,耸立在那里,高大肃穆,幽深阴暗;在远方山岭传来虎狼叫声,又是配合着四周险峻的山岭,显得奇诡无比。在远方有一个山峰,陷阱无比。
在险峻的山峰当中,有一个个建筑,坐落在险峻的山峰当中,在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慈航静斋”。
此山此庵,给人易守难攻的感觉。
佛家,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代,随着五胡乱华,随着动乱不断,佛教开始盛行。很多寺庙,古刹,都是建造在深山老林当中,为的就是防备兵灾。一旦乱兵进攻而来,能快速的跑路。
慈航静斋,坐落在终南山上,曾经也是遭遇了多次兵灾,靠着险峻的地形,及时撤离而去。
刘秀迈步上前,登上了帝踏峰,此刻山门自动打开,九重门之后,见到了一个尼姑,年纪已经四十多岁了,却是绝色倾城,正是当代庵主,静尘。而四周站立着一个个白衣女尼,有些已经剃度为尼,有些还是代发修行。
到了一个禅房当中,众多尼姑皆是退去,刘秀坐在一边,静尘坐在一片,还有一个女尼正在侍奉着。
“墨夷明,还好吗”静尘问道。
“师傅很好”刘秀说道。
静尘道:“居士,要何往”
“天下虽大,皆是战乱之地”刘秀叹息道。
“可是要辅助苻坚”静尘又是问道。
“不知”刘秀叹息道:“苻坚为人不错,知人善任,可缺点也不少。有王猛存在,他是明君,英明神武;可没有了王猛,他却会昏招不断。从山脚爬到了山峰,很难很难,可从山峰跌落悬崖却很容易”
历史上苻坚之败,验证了一点,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我已经老了”静尘说道:“此女,乃是慈航静斋,当代最为出色的弟子之一”
说着,静尘起身起来。
本来侍奉在一旁的女尼,躬身道:“小妹符宝,拜见师兄”
刘秀凝神看去,只见这个女尼还未剃度,代发修行,她身形纤美修长,一米八的身材,风姿优雅,一身粗布白衣,却是有至尊之感。
看着此女,识海魔种蠢蠢欲动,似乎眼前女子,对他有莫大吸引力。
“这是仙胎”
“种他第六”之后,是“养魔第七”。养魔第七,本质上就是不断滋养魔种,这是漫长的过程。
眼前女子,凝聚的仙胎,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