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330

分节阅读 330(2/2)

目录

甚至,张正书还惊讶的发现,随着两季稻的传入,他不仅没有亏钱,甚至还赚钱了

没办法,这漕粮本身就是大有油水的。要不然那些转运使为什么能赚得盆满钵满就是这样上下其手,导致汴梁城的官仓都严重亏空了。

可张正书这么一插手,得,油水没了。可是宋朝的官仓呢却因此填满了一半。像什么广济仓、广盈仓、富国仓、万盈仓、永丰仓之类的官仓,再现了民夫扛米来往不绝的景象。顺城仓桥上,还因此用上了滑轮组起吊粮食。这样的景象,倒有点像后世的河港了。

可惜的是,汴河再宽敞,这临时港口还是太小,搬运的效率还是低了点。不过嘛,现在两季稻还没有大量铺开。就算是张正书在江南的布局,也不过是数千亩田地罢了。这些田地虽然都算是良田,种的也是优选的占城稻,收成也是不错的,可基数还是太小了点。

不过嘛,即便是如此,张正书收粮的价格,再加上自家田地的出产,居然赚回了几千贯,填平了亏空不说,还略微有盈余。

要知道,这还是官仓以“市场价”斗米一百二十文钱收去的粮食价格

得知了这个消息,张正书就知道两季稻必然会在大宋掀起一阵粮食改革。

没办法啊,你那一季稻再高产,能比两季稻还高产

两季稻的推广,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的提升,更是耕种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农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造、肥料的选择、插秧技术、稻花鱼、稻花鸭甚至,沼气池的技术传到了江南,那更是形成了一个生态农业的循环。

这也是张正书早就预料到的了,两季稻的威力有多厉害没有人比张正书更清楚了。别的不说,单单是“苏湖熟,天下足”这句民谚,就足以体现出来了。

只要试点成功,自然会有农民跟着种两季稻的了。

再加上张正书极力推广的梯田技术,甚至可以说只要可以种田的地方,那就是中国人施展种田天赋的所在。

粮食充足了,大宋的根基才算稳固了下来。事实上,中国因为人口太多,所以迟迟不能进入工业时代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解决土地、粮食和人口的矛盾,是永远无法进入工业时代的。

两季稻的推广,再加上耕作方式的改进,农具的升级,可以解放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将渐渐投身到作坊里面去。首先嘛,自然是棉纺织作坊了。别的不说,单单是张正书的棉花作坊,在今年之后一定会成为别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为何因为棉花在宋朝,实在太赚钱了。

物以稀为贵嘛,棉花又是好东西,甚至比丝绸更贵在宋朝这会,确实是这样的。想想看,江南丝绸多产,连汴梁城的守城士卒都穿得起丝绸了,这样的丝绸有多便宜虽然上等的绸缎平民还是消费不起,可丝绸并非是什么贵重物品。寻常人家总该有一套穿出去的衣裳,历朝历代以来,也就是宋朝能做得到了。

而此时的棉花,只有在岭南、福建一带种植,产量稀少不说,还没有纺织技术,自然不利于推广了。

但是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最先醒悟过来的人会发现:啊,原来棉花可以纺织出这么美的布啊

再然后一了解,棉花种植也不难嘛

什么,纺织机还能出售

那还等什么,投身进去

于是,棉花就可以推广开去了。

第七百三十二章:利益与动力

别的不说,单单是卖纺织机的钱,张正书都能赚个几千贯了。当然了,这只是一次买卖而已。为啥中国人的山寨技术太厉害了啊,纺织机又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只需要拆开来一研究,那就能模仿了个七七八八。甚至那些个工匠再发挥聪明才智,说不定还能“创新”一下呢。

毕竟,张正书没有出售水力、人力、风力三合一纺织机的打算,只是寻常的人力脚踏纺织机。但即便是这样,也足够兴起作坊经济了。特别是家庭小作坊,怕是会更多。这不是张正书小气,而是让大家清楚地看见,作坊的优势。比如成本,家庭小作坊再厉害,成本控制能比得上大作坊吗想想都不可能的。

在张正书的纺织作坊里,一天就能纺织出数百匹棉布。家庭作坊呢恐怕半个月都未必能纺织得出来,成本还高。

张正书的作坊,还能压低价格来卖棉布。没办法,成本低廉,压低了价格还是赚的。

这样挤压之下,家庭式小作坊就没啥活路了。那些不想出来工作的妇人一看,作坊里的工钱比自己织布还要高,她们会怎么选择即便碍于世俗眼光,很多人不敢踏出这么一步。可一旦有人勇于踏出这一步之后,那就蔚然成风了。

建立一个作坊不困难,招工也不困难。

困难的是,怎么把空闲的女性拉进作坊里去。要知道,宋朝的人口可是女性比男性多的,放着几千万的劳动力不用,张正书觉得太浪费了。一旦移风易俗之后,那么再推广作坊经济就顺当多了。江南一带就不说了,很多纺丝作坊里也是小娘子在做工的。以后的大宋,很可能会形成南丝北布的格局。

有了纺织机,有了大量的大作坊,工业革命岂能不会到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怕是宋朝的政策也会跟着转变,到了满朝诸公醒悟过来之后,这个经济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他们还想堵住就千难万难了。夺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别说满朝诸公这么做了,就算是拿着刀枪去逼迫,这些作坊主也好,工人也罢,肯定会掀起起义的

所以,宋朝很可能是怀柔政策。再加上宋朝的官员也可经商,他们一琢磨:作坊好像能赚得更多啊,得,我也办一个作坊

当热钱、闲钱全都进入作坊之后,张正书的银行也会添一把火。不用多久,宋朝市场肯定就会被挤满的。到那时候,海贸就会更加兴旺了。资本它会自己选择市场,到了那时候,资本的羽翼就丰满了,开始露出獠牙,打量世界。一旦海外市场受阻,那么战争必将来临。

资本自它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历史的。从残酷压榨剥削工人开始,直到血腥殖民掠夺,发动侵略战争一切的一切似乎水到渠成,所谓的不过“利益”二字。

大宋为何没有进取心了

或者说,为什么改朝换代之后,稳定了就都没有进取心了

不外乎是动力不足了,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利益让中国动心的。正史上的元朝就不说了,差点把欧亚大陆都占领完了。这也是蒙古人对牧场的近乎变、态的渴求,甚至还妄图把中原的土地都变成牧场。但是,在忽必烈攻下中国之后,蒙古人似乎一下子就堕落了。明朝朱元璋一开始还是很有动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是在夺了天下之后,朱元璋则奉行小农经济,也失去了进取心。

螨清就不说了,本来就想着奴役汉人,怎么可能有进取心呢自康熙康麻子开始,被俄国占领的土地,连吭声都不敢。最屈辱的历史,就从这里开始了,从那以后螨清就没振作过,对外战争一败涂地。

究其原因,不外乎中国已经把能耕种的土地全都占了,又没有向海外扩张的历史和兴趣,自然就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了。

但现在不同了,资本一旦在大宋这里生根发芽,那它必然会睁开眼睛打量世界。

那时候,大宋想不向外扩张都不行了,社会倒逼着它做出改变

若是不改变呢

那很简单,就会被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