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4(2/2)
可能的话,张正书也就办个报纸,抄一抄还记得的诗词,做个文抄公。这还是有风险的,万一闯出万儿来了,那还不得被人逼着去参加科举吗参加科举了,那还不露馅了再说了,张正书会的技能,在宋朝这会基本就用不上啊
除了知道一点历史大势以外,张正书就只会做帐了。
可做帐,能救大宋吗显然不行。即便知道了历史大势,张正书没权没势的,又怎么扭转乾坤要知道,历史有偶然的地方,但也是有必然的地方。比如,女真人是必然崛起的,蒙古人被女真人欺压之后,也是肯定会崛起的。这两个狄夷,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旦强大了,那肯定是世界不宁的。到时候,“孱弱”的大宋,又怎么抵挡得住
没有了工业力量,大宋就不可能挖去自身的烂肉,就不可能浴火重生。
说白了,这个时代就是弱肉强食的时代,是铁与火的时代,崇文抑武呵呵,不被人打死都算好了。
可以说,从宋朝起,统治者就犯了一个大错,错误的判断了时代。
怪不得后世太祖那么不屑宋祖,认为他稍逊风骚。就是因为制定了这个贻害千年的基本国策,彻底断送了中国的进取心。说句实话,若不是被异族入侵,让萌古、女真都融入了中国,中国的版图就是宋朝这一块了。
多大呢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没有后世的云南,没有青藏,更没有新疆、内蒙,甚至宝岛都还是土著在上面。
这样的国土,能容纳得了过亿的中国人
想想都不可能,所以宋朝的灭亡,几乎是注定的了。就算没有外部矛盾,再过得几十年,内部矛盾也会让大宋分崩离析的。可以说,因为外部矛盾,才让宋朝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张正书猜测这可能是最大可能了。
看看南宋那些个皇帝,中后期有哪一个靠谱的
每一个都是亡国之君
要不是萌古人实在太过残暴,汉人的抵抗也不会那么激烈。但是忽必烈也是个聪明人,一手怀柔过去后,再加上铁血镇压,汉人就不得不服了。脊梁被打断了,汉人暂时被打到了尘埃里,成了第四等人。可若是没有萌古人,宋徽宗过后两三个皇帝,宋朝就该亡了。
不断增加的人口和没有增长的土地,这个矛盾大宋就解不开。
别看宋朝对商贾很宽容,对海贸也不禁止。可海外市场,总有一日会饱和的。最后怎么办呢大宋肯定会走向分崩离析,这是想都不要想的事。
唯一能救大宋的,就是兴办作坊了。
而要办作坊,那种小手工作坊虽然也能增加就业,可能力实在有限。真正济事的,还是大作坊管用,也就是工厂。可工厂,没有车床,那还算是什么工厂那可是工业母机啊
其实嘛,这个工业母机的概念也不准确,但车床就是制作其他机械和机器的机器,有了车床之后,那么铣床、刨床、钻床、镗床、磨床,甚至制齿机都能制造了。至于时间嘛,谁知道要多少年
不过怎么说都好,就好像三酸两碱一样,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是天和地的差别
也难怪张正书那么着紧了,有了车床,很多零件的加工都能提高效率,最关键的是尺寸都能把握了,不会在有生产出来的零件,过半是尺寸不对的,要重新加工,费时费力。
这时候,冶炼作坊里的坊主出来了,张正书认得,这是赵煦给他的一个工匠,技术愣是了得,最关键的是还一开始就识字。现在,已经被评为了八级工匠了,但还是精益求精提高自己的技术。
“小官人,你怎么来了”
这个坊主很惊讶地问道。
张正书笑道:“老胡啊,我是过来看看,那车床做好了没”
“没呢”
这个姓胡的工匠苦笑着说道,“要是苏子明在这就好了,我虽然懂冶铁,但是算术真个不行。每次到了关键的时候,就卡壳了。小官人,你瞅瞅这河水,一会快,一会慢的,车床的转动速率都没法保证,怎么精确加工哩要是这般,还不如我等用锉刀磨出来呢”
张正书那个汗啊,中国人别的不行,在这方面特别执着。
就好像在后世六七十年代那会,国际的封锁,国内都得不到技术。怎么办呢中国人愣是用手工、用手动车床磨成了一模一样的零件够厉害吧
第六百九十七章:夯实基础
张正书觉得确实很厉害,在技术封锁的前提下,中国人还能愣是鼓搞出各种高科技,填补了空白。当然了,外国的零件能用十年,国内生产的零件能用五年都偷笑了,一般就两三年。为何材料不行啊,外形模样能取巧,可材料哪里能取巧呢
可中国的国情呢,就是领导都太重视填补空白了。没办法啊,领导们都不懂材料,只能看个外形。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管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生产部门,一度都很热衷“填补国内空白”,炒作“填补空白”这样的概念。看到外国造的某某设备,于是就想方设法弄一台回来,然后大卸八块,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进行测绘仿造,好吧,其实就是山寨。最后拼出一台同样的设备来,拿给上级部门看:这就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某某设备,我们国家不能制造某某设备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听起来很提气对吧
但实际上呢,这样的设备确实能用,可是能用几年这就要打上个问号了。
更别说精度、能耗、噪音等等方面了,都是差得天和地远。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材料差异,这根本就不能用山寨来弥补的。
但是呢,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百姓也好,领导也罢,他们都不懂那些复杂的性能指标,他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产品的外观。只要能够把产品仿造出来,再开动起来转上几圈,领导就觉得你们把事办成了,“填补空白”了。可设备的性能如何,领导不会去关心的,也没时间去关心。
但是在宋朝,这个情况反过来了。
当然了,这也是张正书极度重视材料的缘故,要求很高。
就拿铸币来说,即便是一枚小小的铜钱,里面的金属含量达不到要求,一样要回炉重铸的。
更别说车床这种精密仪器了,材料不行,那是真的不行。更别说,还没找到设计上的平衡点。别的不说,单单是怎么获取稳定动力一项上,就足够让冶炼作坊的工匠们挠破头了。谁都知道,河水就是这样的,一会大一会小的。可是,车床在加工零件的时候,哪里能这样非把零件弄报废了不可。
虽然说,张正书根据系统的建议,弄出一个稳定流速的装置。其实很简单,就是造一个大水泥池,好像后世拦洪大坝一样,能手动调节水流速度。水流先储存在水泥池里,控制好流量。需要大流量的时候,就拉起挡水的铁板。这个铁板,是用弹簧做连接的,就好像后世的多级开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