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301

分节阅读 301(2/2)

目录

“他是个老实人,就怕他那未婚妻不是个简单的主。也罢,那是他的缘分,怎样我们都无法插手的”张正书也是没办法,要是其他事他还能提点一二,这种事根本不好下手啊。有道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感情的事不是当事人谁都不好插手。

曾瑾菡叹了口气,说道:“要是那高家小娘子真个是丑八怪,那也是委屈了苏子明了。”

“嘿嘿,那倒不一定。有道是娶妻娶贤,要是高家小娘子一等一的贤惠,那是小明他前世修来的福分”

张正书想到好笑的地方,自己都笑了。

“你这人”

曾瑾菡极具风情地白了他一眼,“那你说我贤不贤惠”

“你不一样。”张正书认真地说道,“知道什么叫灵魂伴侣吗我与你,就是注定的缘分,天生的一对,谁都分不开的那种而且啊,你想想看,是不是我的想法你都清楚;你的心思,我也知道”

曾瑾菡狡黠一笑:“那可不一定”

“怎么不一定了”张正书大言不惭地说道,“不是我吹牛皮,你想什么我真的知道得一清二楚。”

“那你说,我现在想什么呢”

曾瑾菡是一万个不相信的。

“你现在嘛,就想我用家法”

说着,张正书开始不正经了起来。

“郎君,别这是别人家里”

曾瑾菡吓了一跳,连忙讨饶道:“好郎君,这要是传出去,我怎么见人呐”

“我不管,你对你的夫君没信心,一定要家法伺候的”张正书“义正言辞”地说道,就要伸出安禄山之爪,吓得曾瑾菡尖叫着躲避。两人玩得兴起,在房间里开始了捉迷藏。

“子明说,那张小官人稳重”

苏修然在很远都听到了张正书和曾瑾菡的嘻戏之声,皱着眉是不敢相信的。

在房间里,苏母却笑道:“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能有多稳重少年心性,也是如此了。待得晚饭时候,我看看他是个甚么性子,大抵上也差不多了。”

苏修然叹了口气说道:“若非玻璃一事,我还真不会与个小娃娃合作”

“少来,我又不是不知晓你这人,但凡是能赚钱,你都不会放过。”苏母笑道,“若不是如此,这些年来你还跑甚么海贸,早就买地置业了”

“还是你了解我啊”苏修然叹了口气说道,“奈何子明他却不懂我的心。做爹爹,如何会害自己的孩儿那高家小娘子虽然我也不知长得如何模样,但也听闻的了,前来求亲之人不少。若非长得俊俏,岂会有这么多人来求亲子明他轻信传言,竟离家出走。幸亏那高瑾与我有些交情,不然的话,不当亲家做不成,甚至会变成仇人”

苏母也埋怨道:“还不是你,整天想着做生意做生意,儿子如何想的,你知道多少”

苏修然也默然了,良久才叹了口气说道:“也罢,找个时间好好与他说道说道,免得爷儿俩到隔阂成了陌生人”

“早也就应该了”苏母这才松了口气,“熙儿他看上去沉默寡言,其实心中计较挺多的,全然不像他哥哥姊姊那般。若论聪明,他是我最聪明的孩子。只不过他不学好,对仕途没兴趣。不然的话,中进士也是手到擒来的”

说起此事,苏修然也有点恼怒:“莫说了,他要是肯学,此刻都做官了,何必还与那姓张的小子鼓搞在一起”

“你啊,就会这般严厉,却不懂儿子心思。也罢,你们爷儿俩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脾气都倔。熙儿不做官,可也要立业吧他跟这那张小官人,我看也没甚么不好,你自个不也是一个商贾”苏母护起儿子来了。

苏修然对此束手无策,只能恨恨地说道:“慈母多败儿啊”

第六百六十八章:农业和工业

张正书自然不知道苏家因为他的到来,而掀起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浪潮。

这也难怪,张正书可是立志要做善财童子的,走到哪里,自然是要散些钱财出去人性本就贪婪嘛,没有利益诱惑,他们怎么可能和张正书合作办作坊

只不过在第二天,张正书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要掀起工业革命,前提是农业必须要上一个台阶。最起码,在只用一半人口来搞农业,社会也不会乱套的前提下,才能进化成工业社会。不然的话,整个国家都没粮食够吃,那还搞什么工业化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其实,古人也是有智慧的,儒家说农业为本,那也不算得大错特错。

只不过儒家只看重本,而没看到器物对国力的提升,所以才显得落后的。

事实上,在宋朝之前,在没有农业技术大发展之前,儒家都是先进的。只不过到了宋朝之后,农业技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甚至可以说是领先全世界了,宋朝的儒家却还没跟着进化,所以就显得落后了。

这就是“独尊儒术”的弊端,儒家不能从其他诸子百家中汲取养分,一如先秦时那样补充进化自身,只能向“理学”、“心学”方向去走,越来越走向极端。说白了,儒家就是个不完整的哲学思想,好比西方的希腊先哲提出的哲学思想一样,只在特定的社会里管用。

一旦社会发生了剧变,儒家就跟不上趟了。

偏生,宋朝提出的“优待文人”、“崇文抑武”,让有能力做学问的文人都去当了官,儒家要前行就更是举步维艰。

说实话,如果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这些学术大牛不去当官,而是去做学问的话,或许大宋还不至于落到现在这等地步。说白了,儒家就是在各方的“努力”下,断送了自身进化的道路。

要不是张正书这个穿越人士在,说不定他们还在皓首穷经地钻研“理学”的学问呢要不张正书怎么就看不起那些腐儒,除了只会说之外,一点做事的办法都没,要么就是脱离实际。脱离实际有多危险就拿“理学”来说,整整在明清两朝束缚了国人六百多年贻害无穷

还好,宋朝这会“理学”也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其他的儒家学派,比“理学”更加吃香的。但是嘛,儒家的门门道道就那些,张正书是万分看不起。除了整天捧着古圣先贤,举着“农为本”的大旗之外,喊着要“仁义”,要“守礼”之外,就什么都不会做了。

别看儒家喊着“农为本”,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地主的代言人。可若是碰到了农民,他们反倒是瞧不起的。不信的话,你叫一个读书人下田去耕耕地看那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这一点,张正书就和那些腐儒大相径庭了。

之前,张正书知道江南的土地便宜,于是他就让家里派人到明州、江南东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等江南地段,都买了不少土地。买土地不是目的,张正书的目的,是推广两季稻。

两季稻,是提升大宋农业的最大杀器。

而两季稻的种植范围,恰好就是在江南一带。要不然,怎么会说“苏湖熟,天下足”呢

当然了,这句话还没出现。张正书记得清清楚楚,中学历史课本上写着这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一句俗话。但是,到了明末,已经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了。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一带,因为气候问题,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