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289

分节阅读 289(2/2)

目录

社会风气一旦形成,除非有绝大的外来力量摧毁,不然,这个势头是永远遏制不住的。资本这个吃人的怪兽,就这么被放出来了。

张正书还在神游天外的时候,曹员外还以为张正书不愿意,皱眉道:“四十五贯钱,小官人能接受还是四十贯钱罢,牙钱给足你们便是了”

牙人却摇了摇头,说道:“曹员外,莫要让小的们难做啊,这世道可越来越不好混了。平日里我们也就是靠多跑腿才能赚些钱,你想让我们一下子全都赔光么若是其他事也就罢了,可这土地买卖,没有官府盖印,是不得生效的。曹员外,你就高抬贵手呗,你也不缺这么几贯钱”

曹员外也是开始大皱眉,说道:“这”

“不就是五十贯钱罢了,我给。”

张正书也懒得讲价了,正所谓千金难买心头好,这个地方确实还是不错的。除了不像其他造船作坊那么大之外,其他硬性条件都不错了。

至于地方窄小这个算事吗,只要有钱,什么宅地买不到更何况,张正书仔细瞧了一下,周遭方圆几里地,都是“荒地”,只要价钱合适,拿下来应该问题不大。

关键是要先把这个地方拿下来,那其他的就不是问题了。

“小官人果然是做大事之人”

曹员外也佩服了,开口就是几十贯钱的,那都是有钱人呐江南人不像北方人这样豪爽,哪怕家财万贯,也要扣扣索索的,把一文钱都计算得门儿清。这是性格使然,无关财富多寡。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江南有许多隐形的富豪。看模样不过是寻常员外的模样,其实家中藏有钱银数万贯的大有人在。做生意锱铢必较,和北方人豪爽的性子不同,张正书也是深有体会的。因为在前一世,他也是个南方人。

第六百四十一章:说多了都是泪

曹员外当然不属于隐形富豪的行列,他不过是因缘际会,才能盘得下这么大一块地做生意。可惜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罢了。不过,曹员外也还有其他进项,倒也不怕家道中落。

张正书能这么大方,不是因为他这一世是北方人就改了性子。他始终认为,做商人嘛,不锱铢必较,那还算什么商人只不过现在他的“钱”挺多的,还是张根富放高利贷得来的不义之财,所以他用起来没有丝毫心理负担,一个劲的花,使劲花

当下,验过地契,签字画押之后,曹员外催促道:“快去官府盖印罢,不然这就是犯法了”

“不急不急,这周边的地,是哪家的我一并买了”

张正书这句话说出口,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曹员外都有点震惊了,这方圆可是几十亩地啊,就算是在造船作坊林立的杭州城,也算是最大的那种造船作坊了也就是官营的造船作坊,堪堪能比拟罢了。

“小官人,你真个要建造船场么”

这两个牙人异口同声地问道,眼睛里满满都是惊讶。

“不错,这还有假”

张正书觉得好笑了,他什么时候说话不算数了好吧,善意的谎言是有的,但这种事他从来不会开玩笑。

“这”曹员外苦笑道,“这些土地都是我的,之前我曹家拿下了这些地,原先想着能成个坊市,不曾想在那一边,坊市先一步建起来了。一步错,步步错,我只能开个米行来对抗。唉,往事不要再提,说多了都是辛酸泪啊”

张正书十分同情他,然后露出了獠牙:“既然曹员外手里捏着这般多土地也无用,不如卖与我。我给的价钱,不会让你吃亏的”

这句话是挺实诚的,从升值的角度来说,曹员外买地和卖地之间,足足赚了十几贯钱的差价。这还不过是三亩地,要是把这几十亩地都卖给张正书了,那赚的钱就更多了。

“曹员外,你就考虑考虑罢,这地也种不了桑麻,也当不成良田,捏着也毫无用处啊”

这两个牙人知道,富贵与否在此一搏了。这般庞大的土地交易,可不是每天都能上演的。

虽然宋朝不抑兼并,但是土地的税赋加上免疫税太多,苛捐杂税也不少,再加牙钱,买卖土地并不算赚钱。要不然,杭州城的地价哪里会这么低也唯独聚集了一国资源的汴梁城,才能是寸土寸金。就连洛阳、长安、大名府之类的大城市,地价最高也不过是三十贯钱一亩罢了。

付出和收入不成对比,除了种桑养蚕纺丝的商贾之外,有谁肯在杭州城大肆购地平日里交易最多的,居然还是屋宅。屋宅交易中,虽然牙钱佣金也不少,有个百分之六左右。可怎么算,也比不上田地交易啊

所以是可以理解这两个牙人的想法的,无非就是要拿到更多的牙钱

曹员外沉默了好一会,才一咬牙说道:“也罢,一并卖与你了。且先说好,这地共有六十二亩七分地,得按照中田价钱来算”

这也是打包销售的好处了,这里的地哪里有中田这两个牙人很想说句公道话,但想到中田和瘦田的差别,他们就默契地当了一回哑巴。

“不就是钱嘛,多大点事”

张正书不当一回事,他要的是这一片土地,看重的是这造船作坊日后的潜力。别的不说,单单是把这里打造成造船基地,聚集成千上百的工匠,繁华程度就不会比一个村镇差了。要是张正书再把“家乐福”超市、纺织作坊搬到这里来,那更是热闹非常。

对了,张正书觉得遗憾的是,前段时间张正书把三用纺织机推销给曾文俨,可惜曾文俨嫌麻烦,看不上。要不然,曾家丝绸的产量或许还能再往上翻几番的。

曾文俨老了,已经没有年轻时的拼劲。这也能理解的,人老了就要守成,在加上曾家这时候家大业大,也难以掉头了。如果没看到新型纺织机的效率,曾文俨是怎么都不会引进的。要知道,曾家在杭州的纺织机,多达上万架当然了,其中很多是“机户”,但曾家作坊里,也有千余架之多。就算是张正书提供图纸,叫曾家自己去打造,也要花费数千贯钱。再加上工匠要适应新的机器,时间方面也是个大问题。曾文俨谨慎,有他的道理。

人性都是这样的,没钱的时候想搏一把,可有钱了呢就会稳住了。但可惜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