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3(2/2)
对于这一点,曾瑾菡和苏熙都深有体会。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敢相信树叶放大几百倍之后居然是这样的谁敢相信玻璃的烧制其实很简单谁敢相信酒精的蒸馏并不复杂
这些,都不过是想别人之不敢想罢了。
“郎君,你怎么甚么都知晓啊”曾瑾菡终于说出了这么一个疑问。
张正书一怔,然后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说辞:“其实不是我什么都知道,而是我早就看过了。这些知识,都在我脑子里。不瞒你们说,你们看到的知识,都是西方欧罗巴人写在书上的,比如几何原本、逻辑学等等。这些书通过大食人,传到了宋朝,可惜你们都没看过。”
“原来如此”苏熙恍然大悟地说道。
“不过,就算你们看到了,也不认识上面的文字。大食人的文字,不是谁都能看懂的。不过,我打算自己编书,就好像现在技校用的教材一样,把这些知识都传播开去。当然了,这里面也有我自己个人的见解,是对是错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当然,错了也没关系,改正过来就好了。”
张正书又说了一遍自己的计划,才问苏熙道:“我让各个作坊,都写自己的心得,然后编成册子,制定标准,都做得怎么样了”
“已经做好了,单单是钢铁,都总结出好几十项工艺来,还有各种型号的钢材。就是玻璃作坊还刚刚兴起,摸索得还不怎么够”苏熙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这玻璃作坊是他负责照看的,总觉得有负重托。
张正书却觉得很满意了,虽然这种标准和后世的标准差了十万八千里远,但有标准和没标准,完全是两回事。
有了标准,才能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啊
而且,把工艺写在纸上,教育工人就简单多了。
就拿炼钢来说,如果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纸工人进入作坊,他首先要学会辨认钢材,对出炉的钢铁合格与否,做到心中有数后才能正式“上岗”。可按照传统师父带徒弟的模式,没有几年的实践经验,根本不可能。
但是现在呢,对照着编好的标准,对照着上面的图片,再联系实际生产过程,就能快速上手了。不出两个月,就能顺利出师。
除了辨认钢材之外,还有做工规范、产品标准、炼钢材料辨别都能形成个经验之谈,快速训练出一批合格的工人来。制定标准的意义,就在此处了。
“不错,做得不错,有那么点正规工厂的味道了。”张正书赞扬道。
苏熙是知道工厂的,根据张正书所说,作坊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能叫作坊了,叫“工厂”。
“都是小官人的主意好”苏熙对张正书早就佩服得五体投地,虽然他还是会质疑张正书,但一边质疑一边摸索,才发现张正书指的路大多是对的。
“是了,那车床研究得怎么样”
张正书最关心的,还是工业母机的问题。要是能制成有史以来的第一台车床,那么大宋的工业,才算是迈出了小小的一步。
“郭真人还带着那群工匠在研发哩,似乎是碰到不少问题”
苏熙对冶炼不太熟悉,也说不上个所以然来。
张正书却知道,车床是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关键的地方,一个是车刀,一个是轴承,一个是传动装置。车刀就不说了,要是刀不利,根本对钢铁没伤害。轴承和传动装置,都是影响精度的。
原本,张正书是想弄手摇或者是脚踏车床的,但想了想,还是弄个水力车床好了,最起码转速匀称。
要是把水力车床弄出来了,手摇、脚踏车床不是手到擒来吗到时候别说车床了,就算是铣床、镗床都能制造毕竟是工业母机啊,听到名字都觉得一阵兴奋。更重要的是,把水力车床吃透之后,日后套上蒸汽机,再发展到电力就顺理成章了。
“有问题是好事啊,解决了问题,我们就多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张正书向来不觉得问题是拦路虎,办法总比困难多嘛
跟苏熙再聊了几句,问了他学习数学的境况,然后勾起了曾瑾菡的兴趣,两个学霸学神级别的人物就开始探讨起来了。张正书只能装作高深莫测的样子,在一旁尴尬地看着他们讨论得天花乱坠。
末了,要不是张正书阻止了他们继续谈下去,说不定他们要拉开阵势用公式数字一决胜负了。
“对了,四月下旬,我和姝儿就要去杭州了,顺带把造船的事了结。你是明州人,也要回家看看了,好报个平安。再者,这造船的事你比我熟,还需要你带路的。”张正书对苏熙说道。
第六百二十八章:毒计
四月初六,这一日是张正书和曾瑾菡两人成亲满月的日子,此际已经草长莺飞,黄河解冻。
在这段时间里,大宋的朝堂可谓是风云变幻。
首先是宋辽夏议和之事,按照原先的历史轨迹,大宋是怂了。辽国陈兵雁门关外,磨刀霍霍。再加上大宋得了“恐辽症”,还没打一仗呢,就不甘心地退出了“侵占”西夏的国土。可怜西军将士拿鲜血和性命搏换回来的河山,就被朝中无耻之徒拱手送出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历史上的北宋再也没有机会灭掉西夏。而西夏舔舐完伤口之后,“卧薪尝胆”到金兵南下攻宋,一举破掉汴梁城,俘虏了徽钦二帝,西夏才瞅准西军调出西北的时机,攻占了大片土地,甚至把折家将的祖坟尽起,鞭尸
这样憋屈的历史,不太可能会上演了。
因为和辽国勾勾搭搭的西夏小皇帝李乾顺政变“失败”,被亲生母亲小梁太后幽禁了起来。而小梁太后虽然恼怒辽国想要鸠杀自己,可迫于灭国的形势,不得不再次遵从了辽国来使的调停,辽国提出的条件她都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即便如此,小梁太后还是防着契丹人一手。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赵煦和大宋君臣看破了辽国的虚实,再也不怕耶律洪基虚张声势,要挟恫吓了。只要知晓了辽国的底细,怕是宋朝君臣都没傻到那样子吧所以,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