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225

分节阅读 225(2/2)

目录

只是区区一间超市,就用了这么昂贵的建材,这实在出乎了周篷的意料。

也可以说,有钱人的世界,他真的不懂。

张正书却深谙人性,知道汴梁城中起码有百分之八十的百姓,是不知道达官贵人家里到底是怎么个奢侈法。超市弄得像个豪宅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噱头,可以吸引很多想要一睹豪宅内部风采的百姓前来。超市嘛,最重要的指标里就有一个客流量。客流量一多,在不知不觉间,他们就会发现,超市里的东西好齐全啊,价格也便宜,自然就会掏钱买下来了。这就是冲动型消费,也是超市收入的一个大头。

不过,张正书准备的商品也确实便宜。再不济,也会和市面上的价格持平。

一味降价促销,并不是长久之计。

时不时搞促销,一来不会打破行业间的潜、规则,二来也能吸引顾客。

可以预见,一旦超市促销手段弄出来之后,一大批商店将会跟风。达官贵人也会因为新颖的购物方式而感到新奇,从而诱使他们大量花钱。到了那时候,才是超市带动消费最终体现。至此一来,大宋的经济就算是活了一半了。再加上即将开业的银行,双管齐下,汴梁城的经济就彻底盘活了。

汴梁城是大宋的京都,也是经济中心所在。一旦汴梁城盘活了,杭州、泉州、广州诸多大城市再仿造这个模式,恐怕那时候大宋将会陷入一个通货膨胀时期,经济增速将会异常的恐怖。

没办法,这是一个有着一亿人的经济体量,是当世第一人口大国。一旦经济潜力全部激发,恐怕后世改革开放的奇迹会再次呈现。到那时候,大宋才是真的遍地黄金,只要你随便开个店,办个作坊,都能赚到大钱。

当然,要做到那种程度,还是要看超市和银行的运作怎么样。

一旦搞砸了,别说让经济增长了,就连经营都会困难。

不过,张正书有信心。后世已经证明了可行的模式,要是在宋朝都打不开局面,那才是怪事。

正当张正书四处视察的时候,老刘工匠从二楼下来了。

“小官人,小老儿幸不辱命,这超市已经装潢好了”

老刘工匠的语气里不无骄傲,也是,这可是大宋,也是世界上第一间钢筋混凝土建筑,由他的手建造出来,能不骄傲才是假的。

“不错赶紧清理干净。周篷,你去通知大伙,去桥市街巷口找邓家木匠铺,那里有我存着的货架。与那些木匠一同,把货架搬到这里。然后,再去曾家私仓那里,把我存着的货物起出来。先放在后院塌房之中。再派个人去通知李家村技校里,让那些超市导购员、理货员、收银员准备结束培训,后日都要过来这里”

周篷应了一声,然后就要离去的时候,被张正书叫住了。

“等等,还要叫郭道长看看黄历,择个吉日,超市准备开张了。顺便再把制造好的第一辆四轮马车运来这里,我要摆在超市门口准备拍卖”

张正书的作风雷厉风行,弄得周篷也紧张了起来,没听完就跑了。

“知晓了”

周篷一溜烟跑远之后,张正书感慨一声:“跟来财一样,都不太靠谱啊”

老刘工匠在一旁听了,也有点感慨:“小官人,这屋里仅仅是刷了一遍石灰就行了么”

“可以了啊”

张正书看着雪白的墙壁,并不觉得有什么欠缺了。虽然这装潢的风格像极了后世二十世纪的风格,但在宋朝来说,已经很不错了。除了单调一点以外,也没啥问题了。

“要是可以的话,叫那些窑口烧一些瓷片,上面要有整幅画的,最好是有典故的,比如根据射雕英雄传的情节设计一幅画,待得有空了,你们就把这些瓷片贴在屋里”张正书也是异想天开,一旦超市开业,恐怕就根本没有时间再装修了。要想更加完美的超市,只能待得建下一个超市才能实现。

“那水泥作坊”

老刘工匠最在意的还是水泥作坊,他相信张正书说的,一旦超市建好之后,前来询问水泥的人肯定会多起来的。有了超市这样的地标建筑,那水泥肯定很好卖特别是有钱人,谁不想与众不同啊

第四百九十八章:愿打愿挨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达官贵人遣人过来问价了,只不过老刘工匠拿不了主意,只能推说还没定价。

“作坊建在此处自然是有些不妥的,还是得移去李家村。李家村那边,我已经腾出空地了。作坊搬过去就是了,至于销售水泥,我会在汴京城中再盘下一间小铺的。”关于水泥,张正书也知道是赚钱的东西。因为真正的大头,不是用在建房子,而是用在处理黄河水患上。看看宋朝每年都投入多少钱去治理黄河,可都等于打了水漂。别的不敢担保,一旦启用了水泥建造堤坝,黄河决口的祸患就会减至最轻了。

省钱的事,大宋朝廷会不会同意

肯定同意,就算没钱,张正书也有办法。找银行贷款啊,低息贷款,用税收来保证,一举两得

当然,现在八字都没一撇,要让朝廷出钱买水泥,首先得让赵煦清楚水泥的性能先。然而现在宋夏大战正酣,赵煦哪里有时间管这些小事

这里面的种种,老刘工匠自然是不会知情的,但他知道了张正书把水泥放在了心上就足够了。

不得不说,宋朝的工匠都很朴实,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面对这样的老工匠,张正书自然也不会诓骗他的,既然水泥能赚钱,还是一家独大的产业,为何放着钱不赚再加上水泥的生产除了看起来脏了点,但其实并没有多少污染的,关键是排污处理要妥当才行。

不过,相比起一点点的污染,水泥的特性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有了水泥,那么大宋建造堡寨的时候就不用这么耗时耗力了,随随便便拉几车水泥过去,配合着砖块也好,碎石也好,不用一两个月,就能建起一座城来。

“小官人,这超市甚么时候再向上建造楼层”

了却了水泥的心愿之后,老刘工匠就剩另一个心愿了,他要亲手建造出大宋最高的建筑

“额,看情况再说吧”

张正书敷衍地说道,其实他也不确定要不要往上加楼层,对于一个很原始的超市来说,两层其实已经差不多够用了。往上加楼层,其实也没啥技术性的问题,就怕宋朝出产的钢筋不给力。哪怕是提高了冶炼技术,可钢材的质量,也不是时时能保证的。

见老刘工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