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217

分节阅读 217(2/2)

目录

“药很苦”

赵煦有点皱眉了,他作为一个皇帝,平素都是山珍海味的。冷不防要喝苦药,当然不愿意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啊陛下”彭元量劝道,“习武之人看来,药是最能调养身子的。陛下乃万金之躯,身系家国百姓,万万不可忽视小病”

赵煦有点烦了,刚想斥骂的时候,却突然想起张正书的话来,禁不住改变了主意。“也罢,喝就喝”不是赵煦怂了,是他发现那张小官人说过的话,居然都成了现实。特别是那什么配重抛石机,不仅可以用来攻城,还能用来守城。听安抚司从前线传来的战报,就是有了配重抛石机,西夏人制造的攻城器械,都不能近平夏城一里之地。偏生,西夏人对此毫无办法。

配重抛石机配合“霹雳炮”,更是所向披靡。

若非军队人数相对悬殊,恐怕平夏城守将郭成都要领兵出城反击了。

不过即便是两万余人对上四十余万人,郭成还是打得游刃有余。更厉害的是,渭州主帅章楶率军救援,却不急于解围,而是采用了袭扰战术。利用山地马匹不能快速机动的弊端,再加上西北禁军是本地人,在山地上蹿奔得飞快,章楶频频打了胜仗,歼灭了不少党项精锐。

前方捷报传来的时候,赵煦大声叫好。

可越是这样,赵煦越是忌惮。

为什么先前那么多将领、文官都无法发现的秘密,却被一个在野的商贾发现了呢

不管是设计武器,还是设计实用性工具,这个张小官人都好似无所不能的样子。赵煦越是了解,就越是心惊胆战,更不敢轻视张正书的意见了。

听起来好像很奇怪,但这就是赵煦的心路历程,不足为外人道。

有时候,赵煦甚至想着张正书的“办法”,居然比宰相章惇还要老成谋国,他都以为自己是疯了。然而事实证明,用了张正书的办法,更加温和,更加不引人注目,更加隐蔽地达到目的。等有心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成定制了。最典型的,莫过于蜂窝煤作坊,谁曾想一个小小的蜂窝煤,居然能解决困扰了大宋几十年的冗兵问题

如果这个模式推广到全国,那画面太美赵煦都不敢想了。再励精图治十余年,重夺幽云十六州都不是梦

赵煦还在畅想未来的时候,彭元量已经把药端来了。

“陛下,趁热喝药罢,小的已经尝过了”

作为一个贴身宦官,彭元量就是要为赵煦亲尝汤药的怕有人暗杀嘛,宋人也没那么傻。

赵煦皱了皱眉,但还是端过药喝了。

“呕”

药很苦,赵煦差点没吐出来,好在彭元量及时送上蜜饯。

赵煦稳了稳自己的胃,维持了一下帝王形象。

“那姓张的小子如今在鼓弄些甚么”赵煦嚼着蜜饯,好像漫不经心地问道。其实,赵煦是很关注张正书的。熟悉赵煦性子的彭元量哪里敢怠慢,连忙说道:“回禀陛下,张郎君如今在东水门外半里处,兴建了一间奇怪的屋子,似石非石,但又坚硬异常。这屋子有两层高,但施工至建成,只用了两个月。此际,那屋子在墙上砌上白色的瓦片,但据闻是用窑烧出来的瓷片。听那些个工匠说,这是张郎君用来做杂货铺的”

“杂货铺”赵煦一愣,然后哑然失笑道:“他向来是要赚大钱的,做杂货铺莫不是昏了头”

彭元量心道:“官家果然十分在意这张小官人”嘴上却说道:“小的不知张郎君打的是甚么算盘,但瞧他的模样,似乎十分着紧这杂货铺。是了,城中绿菜,如今多是他在供应。便是宫中,也有采办张家的绿菜”

第四百八十章:畸形税收

“绿菜先前你与朕说的那茅棚绿蔬么”

赵煦清楚地记得张正书到底做了什么,自然是闻弦歌而知雅意。

“回禀陛下,确是那茅棚绿蔬。”彭元量说道,“小的曾统计过,如今汴京城中绿菜,已然去到百钱一斤了,李家村的茅棚绿蔬日入百贯是常事,甚至可达到两百贯。因为绿菜充斥菜市,以往城中之黄菜价也升了不少,量也多了”

赵煦一愣:“这不应该啊,这绿菜菜价升了,黄菜菜价应当降了啊”

彭元量摇了摇头:“陛下,小的也不知为何,但菜价确实如此,今年百姓冬日要比寻常年间过得更好了些。这里面不知是何道理”

要是张正书在这里,肯定会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是钱活起来的迹象啊,往年达官贵人哪里会把钱放在吃蔬菜上面就算每天吃黄化的蔬菜,也吃不了几个钱。但是,只略带一点黄意的绿菜出现,那就不一样了。达官贵人嘛,不是没钱消费,而是不知道把钱窖里的钱用到哪里去。投资田地可以啊,但你要能在开封府周围买得到才行。远了不喜欢,难以管理;近了价钱又贵又没人愿意出售。一来二去的,这钱哪里能流通得起来

于是,达官贵人们只能去酒楼茶肆、勾栏瓦舍消费了。偏生宋朝的娱乐虽比前朝多得多,但那些都不是大额的消费。或者说,这些消费很难产生钱财的流动,流动到底层百姓那里。但大棚蔬菜不一样,首先蔬菜就是很贴近民生的产品,其次就是张正书给雇工的工钱挺高的。最关键的,自然是过年时节,有了钱的雇工,自然要消费了。

以消费带动消费,汴梁城乃至整个开封府的经济,突然就活了。

如果用后世的经济理论来解释,就是所谓的“节日效应”了。只不过以往的汴梁城、开封府底层百姓没多少消费能力,节日效应虽然有,但也不会过得太好。可今时不同往日了,张正书在李家村雇佣了上千人,再加上张家在汴梁城的商铺、报社、卖菜人手等等,垂直的雇佣人数已经差不多去到了一千五百多人。这么多人再带动的消费,已经足以拉动一座城市的经济增长了。

宋朝人对经济这笔账是迷迷糊糊的,隐约能明白点东西,却又不肯花心思去研究,自然看不破这个规律。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后世经过实践了之后提炼出来的道理。然而,让宋人去理解这句话也太难了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