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0(2/2)
“大宋赢是会赢,但笑到最后的,不一定是大宋。”
张正书摇了摇头,目光有点呆滞。他是一个穿越者,也知道这场战事的结果。大宋肯定是大胜的,只不过因为辽国的威逼,大宋的大胜也打了折扣。而这一次威逼,也算是给辽国掘下了坟墓。如果不是辽国给了李乾顺亲政的机会,在外戚梁氏的把持下,金国和大宋共同进攻辽国的时候,西夏想必也会出兵相助辽国的。唇亡齿寒的教训,再加上宗主国,梁氏肯定会出兵。可惜辽国没有这么长远的目光,他们只知道不能给宋朝灭了西夏。
确实,宋朝和西夏打生打死,对辽国来说是最好的。因为辽国可以从中斡旋,攫取最大的利益。如果西夏被灭了,那么大宋就可以从容调动军队,屯兵北方,对辽国虎视眈眈了。从这个角度看,辽国横插一手,让大宋的大胜变得毫无意义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张正书也是毫无办法,辽国都准备开始秀肌肉了,宋朝北方禁军又孱弱得连城都守不住。再加上开封北方,一到冬日就无险可守。一旦辽国铁骑长驱南下,踩着封冻的黄河进入中原,那么开封就等于卸掉了所有的防备,好像一块肉在砧板上任人宰割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宋军不敢再进行刺激辽国的军事行动也是应有之事。没有人敢冒着国都被异族破掉的危险,去灭掉另外一个国家。这就等于一国打两国了,在兵家上是大忌来的。
“那是辽国”
赵鼎也回过味来了,他突然感慨一声,说道:“辽国欺我大宋久矣”
张正书一愣,突然想到,赵佶和北宋六贼制定的“联金灭辽”计划,未尝不是对辽国的一次报复。为何因为“辽国欺我大宋久矣”啊被人欺负久了,奋起反抗一次,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
只不过,宋朝不该把自己最弱的一面暴露给金人,还傻傻地以为灭辽了之后宋金还是盟国。盟国又怎么会攻打盟国呢
正因为这种“天真”的幼稚想法,不负责任的外交手段,以及孱弱的北方禁军,北宋看似巧合,实则必然的灭亡就不出意料了。
“有时候,仇恨可能会让人蒙蔽了双眼,比如你。”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辽国固然可恨,夏国也可恨,因为他们烧杀抢掠了我大宋百姓,似乎十恶不赦。然而,我大宋这种事也没少做,辽国、夏国一样恨我们宋人入骨。如果单凭仇恨就制定国策,那离败亡就不远了。”他没法说得太露骨,却希望赵鼎多点理智。
可惜,赵鼎根本不以为然:“我说的欺辱,并非两国交战,而是辽国对我大宋的飞扬跋扈”
张正书一愣,然后微微摇了摇头。他不明白文人的思路,欺负大宋不可以,却可以欺负大宋的百姓。这算什么逻辑怪不得宋人不能齐心,一个还没做官的书生都是这种想法,宋朝高层就更不会把百姓当人看了。
第四百六十四章:黑客档头
知微见著,张正书知道了赵鼎的想法,那么朝廷诸公到底是个什么心态也就明白了。说白了,宋朝朝廷已经明白,想要武力夺回幽云十六州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辽国也不会说你占领了我就退后防守,不夺回了,这是在痴人说梦。所以,只能陷入这种花钱买平安的困境之中。尽管宋朝视辽国为未开化的夷狄蛮邦想多了,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在与其交往过程中放下“身段”,以平等态度予以对待。然而,这是中原王朝觉得很耻辱的事,自秦朝以来,就没有哪个中原王朝降过身段。
于是,花钱买平安在面子上过不去,而且辽国还特别不知道进退。这国书都要比宋朝大一尺,显得傲慢无比。
使团就更不用说了,排场十足,来大宋就是花大宋的钱银旅游的。如此飞扬跋扈,大宋还要顾及面子,给予最周到的礼数,窝囊,实在是窝囊。
看起来,确实很可气。但是张正书却认为,这都是虚的。辽国在宋朝边境打草谷,残害百姓,却被当权者无视,这才是最寒心的。或许是时代观念不一样,宋朝的奴婢都能买卖,妻儿都能质押,死几个边境屁民,再正常不过了。为了这个和辽国大动刀枪估计宋朝一点兴趣都没,因为宋朝也经常这么干。
不把人命当回事,这就是人治的弊端,也是张正书毫无安全感的原因。张正书再愤慨都没用,这个年头人命如草芥,特别是在边境,那就更不值钱了。不然你以为,为什么西军这么猛都是穷疯了,当兵才有出路啊
“唉”
张正书知道宋朝这种心态不可取,但他人微言轻,又不能表露自己穿越者的身份,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一点是一点了。
赵鼎不明白,为什么小官人突然就出神了。难道他说错了吗
不,从宋朝人的角度看,他并没有错。可在张正书看来,大错特错了。束缚武人的办法有很多,“崇文抑武”这种自废武功的做法根本不可取。但是要想宋朝改变,基本不可能的了。为什么是基本国策就是建国根基,一旦触动,引发的反弹太大,宋朝江山都可能变了第二个姓所以,没有一个皇帝敢动这一条的。然而,这就是宋朝的症结所在,如果宋朝不改变这个,让文人一直猖獗下去,文人误国很快就会发生了。
两人都陷入了沉默,赵鼎想,是不是宋夏战争的话题太过沉重了
“不应该啊,小官人好似很关切平夏城之战的”
不知不觉间,四轮马车终于赶在汴梁城城门关闭之前进了城。
刚刚回到景明坊的京华报社,就有一个僮仆来告诉张正书,书房里有人等着他。
听了这话,张正书猛然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书房。
“周铭,我就知道是你”
刚刚走进书房,张正书就认出了这人是他派出去的,也是他如今密探“黑客”的领军人物。此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普通身材,大众脸,就是那种丢入人堆里,就算见过也能立马忘记的人。绝不会是后世谍战剧那种男女猪脚,都帅得掉渣了,美得冒泡了,别人都还不清楚你是间谍,真是荒诞,这不是侮辱别人智商吗
这个叫周铭的年轻人连忙起身,说道:“小官人”
周铭此人,说来也巧,他算是张家养大的。十几年前黄河水患,大决口甚至还改道了,周铭的父母在水灾中不知所踪。他没活路了,走到张家庄就剩下半条命。那时候张根富正好想要积德求子,所以恻隐之心大发,收留了他。
这周铭也是个有能力之人,在张家中居然自学成才,识得不少字。再加上对张家很有认同感,张正书就向张根富要了过来,暂且担任“黑客”的档头。因为纵观整个张家,唯有周铭的身家最为清白了,也是最能洗脱张家嫌疑的三年前,攒够了钱财的周铭,已经离开了张家,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商贾。
实际上,这是张根富在背后支持的,周铭说经营的,还是张家的产业。只不过这个产业有点不见得光,所以才需要撇清关系。什么生意呢想必都可以猜得到,不错,就是走私。宋朝对待走私不算严格,特别是在宋夏辽边境上,到处都是私榷。
宋朝人吃的羊,用的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