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5(2/2)
“蔡卿所言有理”
赵煦点了点头,然后问下面道:“诸卿可另有高见”
这时候,曾布铁着脸出列道:“臣有异议”
赵煦微微皱眉,但还是不动声色地说道:“曾卿,你且说说看”
“监军一事,乃是祖制,陛下,祖制不可违啊”曾布是没办法,他是一定要跟章惇一伙刚到底的。不然的话,他进入中枢的梦就要碎了。为了攫取更多的权力,曾布已经不择手段了。
赵煦也是有点反胃,如果一味遵循祖制,那他还变法干嘛他刚想说几句话,却被人打断了。
“曾枢密使此言差矣,岂不闻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赵煦定睛一看,原来是知枢密院的安焘。
安焘这人,是大宋臣子的写照。他还算是兢兢业业,也有才干,但是道德上有点亏欠,所以屡屡被台谏官给弹劾。但安焘的眼光,言语的毒辣,却非一般人能比拟的。这句话很是厉害,直接就怼了曾布你丫的还是不是新党成员都变法了你还揪着祖制不放,你想做咩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中,出了一个叛徒”。这句话等于提醒赵煦,这曾布不能用,赶紧贬了吧,看着恶心。
曾布也是人精,听了这句话之后,差点没一口老血喷出。
章惇、蔡卞再厉害,也没有安焘这句话有杀伤力,简直是把曾布放在火架上烤啊他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了:“安枢密使何出此言若无监军,西军坐大,将门尾大不掉,如何处之”
安焘冷笑道:“京中质子何如多,哪有甚么坐大之言如今我大宋,乃是军无现粮,吏无月俸,公私虚耗。若是曾枢密使有良策且好,若无,则慎言。陛下,为国者不可好用兵,亦不可畏用兵,好则疲民,畏则遗患。今朝廷每戒疆吏,非举国入寇毋得应之,则固畏用兵矣。虽仅保障戍,实堕其计中,愿复讲攻扰之策。且乾顺幼竖,梁氏擅权,族党酋渠多反侧顾望。若有以离间之,未必不回戈而复怨,此一奇也。”
这是老成谋国之言,赵煦听了连连点头。
确实,按照安焘的分析,就该主动出击。没钱没粮又如何地盘打下来,还怕没钱吗
这个观点,也是张正书灌输给赵煦的。以战养战,不是党项人、契丹人、女真人才会的,汉人一样能做到。谁说打仗一定要亏钱的不一定好吗要是宋军把西夏的盐湖都占了,把上好的青盐、白盐揽入怀中,你看有没有商贾愿意送粮过去换盐
第三百八十六章:文化同化
按照张正书灌输给赵煦的观点,打仗和做生意的道理是一样的。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安焘只不过说得高大上了一点,没有贴合实际罢了。张正书更加贴合实际,已经给出了具体的办法。赵煦有时候真的觉得很不可思议,明明张正书就没做过官,怎么说起治国强军,离间打闷棍的点子来,就是这么一套一套的呢
要是按照历史,赵煦对安焘的计策是不置可否的。但是,听了张正书的分析之后,赵煦已经决议采用安焘的计策了。
“安卿所言,甚合朕意。”
皇帝发话了,看看,这才是朕要的点子,你们好好学学
诸位重臣听了,都面面相觑。
很多文人士大夫,都自诩君子。是君子的话,怎么能用这种流氓的方法呢又是离间,又是侵扰,天下人会怎么看他们
要是给张正书知道了,肯定会在京华报上大骂这些伪君子,假仁义。要知道,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大宋之所以变得外忍内残,就是因为有这么些没卵蛋的士大夫。对敌人仁慈,对自己人残忍不说了,连别人来打,都只懂被动防守。殊不知,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把敌人消灭了,同化了,哪里还有什么敌人
可惜,宋朝不仅武力不行,文化同化也做得不够。
实际上,武力和文化入侵是同时的,就好像人的两条腿,缺了哪一条,都迈不动步子。大宋天生就瘸了一条腿,哪里能用文化去同化别人看似契丹人开始学习汉文化了,东瀛也学习了,西夏也学习了,高丽也学习了,交趾也学习了,回鹘也学习了可是有用吗宋朝不再是什么“天、朝上国”,不再是天下共主,谁去学习你的经验
就好像后世的米国一样,正因为它是炒鸡大国,所以好莱坞、开封菜kfc、记麦当劳、肥宅快乐水可口可乐、烂苹果ihone才能传遍全世界,全世界都要为之买单,文化入侵也就形成了。
如今大宋想做到后世米国那样子,还差了点东西,那就是武力。
看看汉唐之时,正因为军队雄于东方,所以四海臣服,都主动来学习汉文化。自此,汉文化圈才得以形成,自中国四散传播。但由于唐以后,汉人奉行儒家理学,开始积贫积弱,又被异族统治了两朝,汉文化圈不仅没有扩大,反而逐步缩小了。
为何因为奉行理学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控制武将,文人掌控朝政。哪怕汉人在明朝还有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