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7(2/2)
官商勾结之下,工程质量岂能有保证
要是给张正书来,他让系统来个全景预演,再于枯水期截断河流,用水泥修筑起大坝。别说什么河患了,黄河决口以后都成了绝唱。当然,这么说朝廷诸公好像有点不地道,毕竟他们没有水泥这种神器。但恰恰是如此,才显得他们可恶。为了一己之私,根本没实地勘察过就夸夸其谈,一会一个主意,最后乱成了一锅粥,到头来黄河别说治理好了,反而愈加泛滥。
为什么要争
干嘛不争治河有工钱数十上百万贯,随随便便贪一点都是以万贯来计算的,不贪白不贪
“不管做什么,走一步看两步是很重要的,甚至还要看三四五六七八步。古人云,盛极而衰,这是必然规律。不管做人也好,做生意也好,做官也罢,要思危、思退、思变。不给自己准备后路的,那都是愣头青。”
张正书按压住心中的愤慨,他实在不忍心想起靖康耻。那不仅仅是靖康耻,而且一战打掉了士大夫们的脊梁,打掉了华夏的精气神。从那以后,汉家不再有光环,不再对异族有碾压的优势,甚至处在劣势。这一切一切的根源,就在武力不及。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落后就要挨打。可惜,汉人要用血的教训才能明白过来,只是为时已晚。那些士大夫,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哪怕是皇帝,也不思进取。这样的国家,还有救吗张正书不敢保证,他唯有准备一条后路,起码给华夏文明留个种子。
曾瑾菡听着有道理,也点了点头:“那郎君准备的后路,在哪呢”
张正书笑道:“初定在广南东路那边,靠海,有天然良港。当然,我不打算在陆上生产,而是要把产业搬到海岛上去。以海岛为跳板,我们去继续开拓南边的岛屿去”他垂涎东南亚好久了,那可是一个天然的宝库啊矿产丰富不说,种植农作物也能一年三熟。现在那地方,除了瘴气丛生以外,没啥缺点了。
当然,想要占领东南亚那几个大岛,还是为时尚早。最起码,张正书现在连一条船队都没,拿什么去占领
曾瑾菡被张正书的想法吓了一跳,她可没想到张正书的野心居然这么大
见曾瑾菡脸色煞白的样子,张正书以为自己吓到她了,连忙柔声说道:“要办妥此事,没个十年功夫可不成。姝儿,你大可不必这样害怕的”
“不,郎君,我觉得很好玩啊,我早就想去看看各地风情了”曾瑾菡因为兴奋而显得有点惨白的脸,血色几乎都集中在了她的小拳头上:“郎君,你是不是要周游天下一定要带上我啊”
张正书连忙说道:“此事不急不急”
开玩笑,海上风险莫测,要是没有万全准备,张正书是打死都不会出海的。
什么是万全准备呢在张正书看来,就是指南针、六分仪、适合远洋航行的坚固船队、训练有素的船员、完备的后勤体系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哪都疏忽不得。一个疏忽,说不定就要葬身鱼腹了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太渺小了。
曾瑾菡狡黠地眨着眼睛说道:“我不管,以后郎君去哪,都要带上我”
张正书笑着拉着她的柔荑,柔声说道:“少了你,我岂不是很寂寞”
“哼”曾瑾菡轻哼了一声,意思是“算你识相”。一副小女人的姿态展露无疑,张正书却十分受用。这样的日子,能长一点多好。都怪宋朝,自身积贫积弱,让他劳心劳力,想过几天舒心的日子都不成。“劳碌命啊”张正书虽然心中这么感慨,但内心深处却知道,这或许就是他的使命。既然有机会重来,那就不能让北宋的悲剧重演了
第三百六十八章:别人笑我太疯癫
看过了超市,曾瑾菡的好奇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虽然现在看起来,那个怪异的房子除了占地大和坚固以外,张正书说的美观,她一点都看不出来。曾瑾菡觉得这房子很缺乏美感,甚至还有一些呆板。
没办法,这也是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缺陷。哪怕是在后世,钢筋混凝土建筑也被质疑呆板,没有艺术。而代表着中国古典建筑的园林式建筑,则充满了典雅气息。两相一对比,确实差距有点大。
可这恰恰就是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优势所在,木质建筑,哪里能建得起这么庞大的房子,还要是两层的甚至未来,还要继续往上增加。中国的园林,从不考虑房子利用率问题要是考虑了,就不会有小桥流水、假山亭台、楼阁舞榭了,甚至连种一棵树在旁边都是奢侈的事。瞧瞧后世香港的公屋,那确实是将房子利用率利用到了极致,甚至还有什么鸽房,简直骇人听闻。这在宋朝,基本不可想象的。就算是宋朝普通百姓,也有数十平方的房子;阔绰一点的,还有个两层小楼,甚至还带一进院落。像张家、曾家这种带着好几进院落的,那确是大户人家无疑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宋人的幸福度确实要比后世要高。
起码宋朝还有各种救济机构,还免费施药,确实尽到了一个朝廷最大的责任。仅凭这一条,张正书就不想让宋朝亡了。看看元明清三朝,有哪一朝哪一代,真正把百姓当回事的唯有宋朝,除了赈灾以外,还每年冬日都把无家可归者接入救济机构
张正书看着繁华的汴梁城郊,不禁有些感叹。二十多年后,汴梁内外将是一片狼藉,再灿烂的文明,也将毁于战火。
“郎君,你怎么了”
因为怕别人误会,他们没有表现得太亲密。因为年纪问题,曾瑾菡倒像是张正书的书童一样。她见张正书神思外游的模样,关切地问道。
“没什么,就是突然想起如果你家私仓也用水泥做房子,估计能装得下更多货物”
张正书把话题外引,不想让曾瑾菡知道那么残酷的事实。
曾瑾菡眼前一亮,水泥房子的坚固她是亲身体会了的。若是建成三层,不,两层的私仓,都足以让仓储扩大一倍了。现在汴梁城中的丝绸基本是供不应求的,想想看,连普通百姓都穿得起丝绸了,曾家还不赚得盆满钵满唯一制约曾家丝绸行业发展的,估计就是运力问题,和仓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