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162

分节阅读 162(2/2)

目录

然而,文人就把它当真了,毕竟文人是有文青病的,而且病得还不轻。书上的东西,他们信了十足十,更何况是圣人之言所以他们注定是看不到希望,因为社会不会倒退,小国寡民只是幻想。最后,这些文人只能自暴自弃,开始自我堕落。

赵煦受到的教育告诉他,最理想的社会模式就是“三代而治”,换句话说就是“小国寡民”。人人有田耕,人人有饭吃,那就好了,所有人都不会造反。看样子好像的确是这样的,有饭吃为什么要造反但很可惜,人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宋朝还不抑兼并,人人有田耕基本就是在说笑。

好在种田技术提升了,不然大宋根本养不活一亿人。

但人口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就是不好管理。看看宋朝不断的起义就知道了,人多了,心就杂了。其次,就是吃饭问题。土地压力太大了,但主要集中在中原。此外,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钱荒啊、天灾

现在,张正书说一个大作坊能容纳得下几万人,要是多几百上千个,岂不是能解决大宋千万人的就业问题了

要是能解决千万人口的就业问题,大宋还有什么负担,全都成了国力好伐

怪不得赵煦会如此震惊了,换了谁不震惊啊,没吓出心脏病来,算赵煦胆子大了好吗

“几万人算得了啥”

张正书不想说,后世富某康工厂里,工人是以百万来算的。几万人,都只能算是中型企业而已。

“这还不算啥”

赵煦快要疯了,他不知道是自己耳朵有问题,还是张小官人太疯狂。

张正书理所当然地说道:“难道官家忘了我说的沿海造船作坊广州、泉州、明州、温州、台州、婺州、虔州、吉州、潭州、鼎州以及杭州等地,都是造船作坊。这些造船作坊,少则数十上百人,多着数千上万人。”

赵煦苦笑道:“但那只是造船作坊啊”

“其他作坊也是一样的,就看敢不敢扩大经营罢了。”张正书断言道,“如今我大宋不是购买力不足,而是生产力不足。生产出来的东西,一定可以卖得出去的”

“你让我想想”

赵煦想缓一缓,这实在是太刺激了,刺激到他的小心脏都有点受不了。

张正书自言自语地说道:“这又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有什么好想的。一开始能有数千人都了不得了,除非有银行”

“有了银行,又怎么样”

赵煦听出了一丝端倪,连忙接着问道。

“大作坊模式,不是所有人玩得转的。如果某人有好想法,却苦于没有资金,怎么办唯有银行贷款给他,让他有资金可以建厂额,建作坊招工、生产、经营。当然了,银行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借。银行首先要评估这个项目的可行性,要是不可行,是不会发贷款的。其次,如果此人经常欠钱不还,也是不会借的。就算能借,也要有抵押物,比如资不抵债的时候,这个作坊,包括土地、生产出来的货物、原料,甚至工匠都要充当钱银抵债,收归银行了”

赵煦明白了,立即说道:“这就是你说的,银行经营之道”

“没错,以钱生钱。”

张正书嘿嘿一笑道:“要是经营得好,银行能为国库每年提供数千万贯的金钱”

“”

赵煦彻底无语了,他都不敢轻易谈千万贯,怎么在张正书的嘴里,好像钱不是钱一样没办法啊,宋朝的皇帝穷惯了也不能这么说,而是下面的大臣习惯性哭穷了,所以宋朝的皇帝以为国家真的很穷。

第三百五十七章:载舟覆舟

“不过,要达到数千万贯的收入,起码要把银行遍布大宋才行。这个过程,起码十年吧。大作坊也是,要形成规模,解决百万人的就业问题,也需要十年时间才行。”张正书缓缓地说道,然后神色复杂地看向赵煦。

赵煦自然不会知道,张正书的眼神是在说:就算你知道,恐怕你也看不到那一天了。

“十年也行了,能增强国力,十年算得了甚么”

赵煦雄心万丈地说道,“朕等得起”

张正书心中一叹,心道:“你这短命鬼,要是继续夜夜笙歌,别说十年了,一年多之后你就要挂了”

“对对对”

张正书敷衍地说道,其实是不太想面对这个事实。其实,知道一个人的死期,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看着赵煦现在容光焕发的样子,张正书还是觉得要提醒他一下。“不过,官家还是注意自己的身体吧,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啊锻炼身体,会感觉好很多。比如每天不要久坐,多走动走动,踢踢蹴鞠也好,打打捶丸也行,甚至可以射射箭,或者像我一样跑跑步也是可以的。实在不行,叫翰林医官们教教你耍五禽戏,强身健体,自然能长命百岁。千万不要相信什么丹药能长生不老,那些都是骗子,绝对该杀头的。”

看到张正书这么在意他,赵煦也有点小感动。

赵煦不是天生薄凉之人,也做不到帝王无情。更多的时候,他只不过是一个叛逆期很长的,还不怎么成熟的青年罢了。没办法,谁让高太后、司马光他们一直打压着赵煦呢现在,赵煦只不过要跟他们对着干而已,哪怕他们都死了。

“有心了,朕会保重的。”

当然,赵煦也没把张正书的话听进去。只是记得,要做一做什么五禽戏而已。

“既然官家一场来到,我炒几个小菜,陪你喝几杯酒吧。”

张正书也看出来了,赵煦这人太过刚愎自用,一般的建议是听不进去的。也是,身为一个叛逆期的青年,要是这么容易就听话,那就不叫叛逆期了。幸好张正书不太在意谁是皇帝,只不过觉得赵煦这人还算不错,所以话多了些。

“你还会炒菜”

赵煦觉得新奇,他也没见过炒菜是什么,还以为这是宫廷里的绝学哩毕竟,以赵煦的尊贵,是不会去到御厨那里看人炒菜的,甚至连近都不想近,因为“君子远庖厨”嘛

“汴京城的炒菜技术就是我故意散出去的,你说呢”这是张正书的得意之作,现在系统的经验增长迅速,就是因为张正书走了“群众路线”。

“礼记有云,君子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