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102

分节阅读 102(2/2)

目录

也许是传授的种田术太过“新颖”,而且实用,技校的名声算是彻底打响了。李家村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户,都抢着把子女送来技校。以至于张正书回到技校的时候,差点没吓一跳,他才离开几天啊,怎么多了那么多人了特别是那些小孩子,张正书怀疑自己办了个幼儿园了。

没奈何,张正书只能出台一个规定,只招收六岁以上的孩童,不论男女。

这一招,把很多孩童都筛选了下来,惹得很多农户不满。张正书却说道:“若是不遵守,永久取消入学资格”这一下,那些农户就安静了,乖乖照办。其实,张正书也是为了孩子们好,没到六七岁,加上营养不算充足,智力会跟不上的。别说学写字了,就算是理解都难。而且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现在又没有什么专门针对蒙学的课本,一上手就是小学六年级初中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还真不行。

当然,打一个巴掌要给一个甜枣,张正书保证,这些农户种出来的豆子,技校会第一时间收购。这样一来,所有农户都接受了,纷纷赞扬张小官人是个好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是乡绅都会做的事情。只是宋朝很多地主怕建立私塾麻烦,所以捐献钱物给县学,其实也是出于这个思想。

张正书办校,虽然花费不少,但张根富也没说什么,反倒觉得这是积阴德的事。倒是张根富续弦的妻子又开始乱嚼舌根,讽刺张正书是个败家子。张正书当然无视这个名义上的姨娘了,反正任她说自己都不会掉一层皮。

铸钱的作坊,就建在技校里面。

当初买地的时候,张正书为了未来规划,一下子买下了河边的一大块贫瘠的荒地,当时还被人嘲讽是傻子。现在,张正书却觉得很赚。起码想弄个试验室,弄个作坊啥的都方便得很,反正地多啊,随便盖个房子就是了。铸钱的作坊,就是这样建起来的。

买地都是为了未来规划,张正书可是要把这技校弄成培育科技的摇篮,少了地方怎么施展

别看张正书现在投入很大,但他却知道,如果技校集教学、科研和产出为一体,那么还缺少赚钱的东西吗随随便便拿出一个发明出来,都能赚得盆满钵满了。当然,技校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合格的工人,毕竟纺织厂就要投产了,为了赶在明年冬天织成棉布,张正书不得不让管家张通请来岭南那些懂得纺织棉布的人,签了契约让他们传授纺织技术。当然,用的是张正书“发明”的水力纺织机。

“小官人,这就是技校么”

那些匠人有点发愣地看着技校里的学生,不敢置信地问道。

要知道他们也不算是目不识丁的工匠,相反他们懂得看图纸,也算得了算术,虽然不通经史,但说到专业技能,他们绝对不输给谁。只是由于宋朝这时候的工匠,技术都是保密的。不客气的说,就是吝惜自家的手艺,往往是摸索出一些高超的工艺手段之后,却敝帚自珍不肯外泄,还创造出什么传男不传女之类的“规矩”。当然,技术保密是对的,像这些工匠,最担心的就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为没有专利或者类似的东西保障,别人纷纷效仿,你也无可奈何。

所以这些工匠对技校一事,显得极为震撼,甚至感到害怕。因为这是官家的旨意,他们无法违背。进了技校,是不是也要贡献出自己的技术

第两百二十四章:保密契约

张正书也听出了他们的担忧,笑道:“你们可是担忧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其中年纪稍长的匠人,小心翼翼地说道:“难道不是”

张正书笑道:“绝非如此,敝帚自珍只是闭门造车,技术得不到发展的。如果大家交流心得,技术发展了,那么新技术带来的收益,是旧技术的好几倍。若是尔等不信,且静待一段时间再看看,我说得是对是错。再说了,我并不是贪图你们的技术,而是贪图你们的经验。为何因为你们都是熟练的工匠,要培养一个熟练的工匠,那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若说到技术,说不得你们还要学我的技术”

这些匠人有点不乐意了,这是在质疑他们的技术啊要知道,他们可是官匠,可不是寻常市井匠人来的

“你们要是不相信,跟我过来吧”

张正书带着他们,走进了铸币作坊里。这里面,早就有张正书挖来的冶铜匠人了,而且给的薪资还不低。

“小官人,你来得正好,这铜冶出来了,只是颜色有些不对”这时候,一个匠人浑身是汗地走过来,“似乎变得黑了些”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张正书想着在铜里提高铅含量呢

“黑一些没事。”张正书无奈地说道,“这些匠人乃是官匠,他们或许知晓为何。”

“倒是冶出来的铁块,似乎质地上乘了不少”

这匠人有点不太明白,他是冶金匠人,铜冶炼过,铁也冶炼过,但他不明白为何用木炭炼出来的铁,会比用煤炭炼出来的铁在质量上要好很多。甚至已经接近钢的标准了,这让熟稔“灌钢术”、“百炼钢”、“炒钢”等技术的这个匠人十分不解。

张正书却笑道:“木炭和石炭宋朝对煤炭的称呼,差别太大了。石炭里含有大量的硫,会影响铁的质量的。”这是系统告诉张正书的,不然张正书一介文科生,哪里知道煤炭里有什么元素甚至张正书都不知道铁里面硫含量增加了会有什么差异,要不是系统提示铁里硫元素增加会使得金属延展性、韧性降低,不适合做兵刃,张正书还不是一样用煤炭来炼钢

“石炭里有硫磺”

不仅是在场的匠人,就连还在冶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