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1(2/2)
当然,张正书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宋人认为“物成乃秀,人成而须生”,这胡子与头发一样,都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剃须的。没胡须的,只有太监、和尚这类人而已。不过宋朝的官,对比起后世来说,确实差得太多,起码在演技方面,真不咋地。要是吕嘉问演技过关,刚刚张正书这句话,其实他应该表现得波澜不惊才是。可惜,他没有做到。
把吕嘉问一直送出了张家庄,张根富才疑惑地对张正书说道:“吾儿,适才吕相公为何这般古怪”
张正书自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有些事不说出去,比说出去更有威力:“啊,我没注意到啊”
“嗯”
张根富有点怀疑,是不是张正书搞得鬼。要知道,张正书以前搞鬼的时候,也差不多是这样的。只不过,那时候的张正书从来不会撒谎,做了就是做了。殊不知,此张正书,已经非彼张正书了。
“吕相公能有什么事啊”张正书摊开了折扇,慢悠悠地往张家宅邸走去,也不顾张根富那胖硕的身形能不能跟得上。“人家可是开封府府尹,宝文阁待制、户部侍郎,还有直学士的头衔,风光得很,他能有什么事倒是你,怎么输捐了那么多钱银,连个正八品上的给事郎都做不到”
张正书觉得宋朝真的挺黑的,公然鬻官卖爵不说,条件还挺苛刻的,升官都难不过想想也是,如果连官都能轻易买卖,那么宋朝的官也就不值钱了。朝廷也不会这么傻的,开放输捐纳粟,只是给一些大地主、一些大商贾一个上升通道而已。如果上升通道都堵死了,这些有钱人闹事,肯定又是一场动荡。
其实,张正书挺佩服宋朝统治者的,连这种事都预防到了。首先,朝廷知道没有读书人,一帮泥腿子是成不了事的,所以花大心思笼络了读书人;其次,朝廷知道,地主和商贾是可以控制的,所以开放了输捐纳粟的通道;最后的杀手锏,就是打压武人地位了。宋朝这三板斧,不得不说极为有效当然,这要是没有强敌环伺的情况下,绝对是可行的。奈何,看看现在宋朝的境况,西夏、吐番、辽国,甚至一个小小的交趾,都是在虎视眈眈。可宋朝上下,还在沉浸在掌控一切的幻觉当中,醒不过来。
“吾儿,这寄禄官,也不是想做就做的”
张根富何尝不想挪一挪位置可惜他文采不通,又无寸功,如何能升官
张正书摇了摇头,不再说话了。
张家庄外的官道上,吕嘉问黑着一张脸,满满地积累了杀气。
“你去查查,是哪个多嘴多舌的,给老夫揪出来”
吕嘉问下意识的以为,是有人泄漏了他判错案的消息。虽然旧案卷被他用春秋笔法删改了,但只要是有心人,知道一点点实情的,都能看出端倪来。不到吕嘉问不怕啊,这在大宋做官,最怕的就是判错案了。判错案了,那就等于仕途全毁了。比如太宗年间,开封有个“王元吉案”,一个叫王元吉商贾被人诬告成杀人犯,差点掉了脑袋。被翻案后,开封府大小官员,被宋太宗赵光义尽数流放边关了。还有仁宗年间,陇州发生了一起马文千被冤杀案,陇州五名主审官员全都被流放到了岭南。就连没有直接责任的陇州知州,也被贬到了雷州去。
可以说,这冤假错案,就是宋朝官员头顶上悬着的利剑,只要稍稍逾越了,那就完蛋了,最轻都是贬官、罢官这种情况下,吕嘉问不急,那才是怪事。他也悔恨啊,当初要是细心一点,就不会出这个差错了。
他的随从听了,应了一声:“喏”
说罢,便提着刀,默默地往汴梁城方向小跑而去。吕嘉问心中冷笑:“好一个张小官人,倒也手段多端。也罢,只要你守口如瓶,老夫就做了你的护身符,又能如何不过,你也别想这般轻易就得逞了,老夫有的是手段,与你慢慢耍”
第一百一十一章:已臻化境上架五更,第四更
不过,吕嘉问注定是没办法找到缘由的。谁能想得到,张正书根本不需要什么蛛丝马迹,不需要什么线报,就能知晓一个人的生平呢
好在,这系统只是把对方生平在意的事,害怕的事列出来而已,不然这吕嘉问生平做过什么事,都会被显现出来。要不然的话,吕嘉问喜欢哪个小妾,经常去哪一间春楼,甚至小到什么时候上茅房,吃饭后会不会剔牙系统统统都能显现出来。
不过屏蔽了这些事都好,免得张正书自己看了倒胃口。
现在的张正书,可没空理会什么开封府府尹,不就是一个官么,远不说他能对人类进步有什么贡献,近了说,就算是汴梁城,吕嘉问都未必能管理得好。汴梁城之所以能相对无事,不过是因为汴梁城的繁华,掩盖了很多问题。再加上宋朝的刑统律法比较完善,没人敢随意去触碰法律,自然就相对好管理了。所以,汴梁城的繁荣安定,和吕嘉问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换了任何一个人,只要宋朝的制度不改,汴梁城就一直会这样下去的。偶有波澜,那也很快消弭了。
这确实是实话,纵观历史上,真正对人类有进步的官员,还真的就没几个。真正让人类进步的,永远是那些不被重视的工匠。
张正书现在,就是在做工匠的活。
如果那些工匠在场,肯定会惊掉一地的眼珠子。
即便是在微弱的烛光下,张正书的手都灵巧得好像纷飞的蝴蝶,把那些木匠做好的构件,组装了起来。张正书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好像天生就会这种事一样。不过,这种感觉也不是第一次了。先前种菜的是时候,张正书就发现了这个状况。大抵上是“种田术”带来的变化吧,只要不是坏的变化,张正书都能接受。
只见张正书哼着小曲,好似组装玩具一样,看似快捷无比,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其实,张正书很享受这个意境,就好像是大师一样,在掌控着这个节奏。这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感,好似和冥冥中的天地至理暗暗契合一样,有着吸引人眼球,直达人心的魔力。这种最为纯粹,也最为直接的吸引,是致命的。
来财就被吸引住了,他都忘了自己要来做什么。
这种技法,已经脱离了技法的范畴,升华成了艺术。即便是看不懂的来财,也看得如痴如醉,如梦如幻。不过来财也很纳闷,虽然张正书的每一个动作,他都好似看在了眼中,也好似明白了要怎么做。可是一眨眼,他就发现记忆里只剩下一片迷糊了,他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张正书却全然投入到自己的世界里,外物根本不能为之所动。
在他的眼中,仿佛只剩下了他和手中的木质构件。
把木质构件组装起来,好似就有了生命一样。
即便是因为尺寸稍有不合,张正书拿着小刀,轻轻一削,一掏,尺寸也就合适了。不需要鲁班尺,不需要什么辅佐工具,只是凭着感觉,张正书已经掌握了所有构件的尺寸。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感觉,好像事情本来就应该这么做的。
如果来财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肯定会说出一句“止于至善”。完美,实在是太完美了。就好像天地至理一样,任何人都会被这样的张正书吸引的。连张正书自己都不知道,其实他已经遁入了一种神乎其神的境界之中,旁若无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