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5(2/2)
“兄台,这你就有所不知了。这李行首岂是寻常人那富家子,衙内她都俱看不上,说不准就是为了寻一饱学之士,好谈琴论诗,品酒吃茶”
“如是,便说不得要去瞧瞧了”
这些秀才一个个都涌向了和乐楼,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凡是读书人,哪个不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的这时候,就需要找个美女来慰解一下受伤的心灵了。那有什么比得上一个行首,一个花魁来得更让别的读书人羡慕的呢
于是,和乐楼就瞬间满座了,甚至一些来晚了没座位的秀才,都只能站着。
其实,很多秀才都知道,今天的事,不过是消停了一个多月后,李行首的再次重出江湖罢了。一个多月前的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汴梁城的百姓已经渐渐淡忘了。甚至,人们只记得了李行首的美貌与才情,至于打架的那两个人,早就忘到爪哇国去了。甚至于,和乐楼的李行首,经过这次的“斗殴”事件,更是奠定了艳名。
这些秀才,为了目睹李行首的芳容,居然都聚集在了和乐楼,于是和乐楼李行首的大名,瞬息间享誉了汴梁城。人怕出名猪怕壮,李行首的艳名传出去后,不知道被多少人奉为了“女神”,甚至有富豪愿掷千金,做一回入幕之宾,和李行首畅谈一番。
总总传闻,更是把李行首的声名推到了巅峰,让其他美妓都羡慕嫉妒恨了。
“神气甚么,不就是恰好遇到衙内与富家子斗殴么”
很多美妓都是不服气的,就好像“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样,美妓间比的是相貌,比的是才情,比的是手段。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在一起,才能做得上行首。行首也有很多个,想要艳压群芳,还得有小小运气才行。说不得,李行首显然是那个幸运之人。
灯烛高照的和乐楼里,高朋满座,都紧张兮兮地看着中间那一方台子。
所有人都知道,李行首将在这里弹奏三曲。当然,这只是序曲,真正的好戏,就是听了这三曲后,在场的秀才们也好,举子们也罢,但凡是个读书人,都能赋诗一首。然后交由侍女,拿给李行首看。只有才情足够,才会被看得上眼,然后被请去“打茶围”。
“打茶围”就不用说了,其实就是斗茶。这斗茶没有胜败,只看你的谈吐。如果李行首不喜欢的话,可能一个都无法当面和李行首说话,更别说畅谈了。
但是,这些秀才们却乐此不疲,拼了命想要表现自己。
当然,这也跟和乐楼的经营方式有关。一般的酒楼,有美妓的,想要见行首的,哪个不需要先交钱但是,和乐楼为了给李行首打名声,这一步都省了。果然,那些秀才什么的,都好像闻到了鱼腥味的猫,急不可耐地跳了出来。人越多,这李行首的声名自然也就越是响亮了。想想也是,这相当于拿钱打广告,效果岂能不好
“来了,李行首出来了”
“怎生戴了面纱”
“哎呀,你笨啊,不戴面纱,岂不是白给你这登徒子看了”
“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啊”
只见这李行首一出场,就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只见她轻移莲步,走到了那方台上。旁边的侍女若桃,跟着把古琴放置在她面前。李行首先是焚了一炉香,那轻柔得行云流水的动作,让这些秀才们,都集体着迷了。
红袖添香,一直都读书人的最大梦想啊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便是读书人的写照了。很多寒士,为了功名,忍饥挨饿的读书。而出身富贵的读书人,就比较厉害了,读书时往往焚香、沐浴,要书僮甚至是美女陪伴,这就是“红袖添香”的由来。其实说白了,也是无聊的读书人想象出来的,当成是艳福来看待。千古文人佳客梦,红袖添香夜读书,这画面是挺美好。只是大部分读书人,也只能是yy而已,就好像yy才子佳人的故事一样。
古今多少文人佳士,心之向往的也不过是有红颜知己相伴,能够在夜里焚香伴读。至于伴读伴着,就做什么呢嘿嘿嘿,这就是文人的闷骚之处了。要不怎么说人生的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呢这洞房花烛夜,也是文人的梦想之一啊
第七十六章:格格不入
也不知是李行首习惯性的动作,还是有意为之,反正一个焚香的动作,就引得这些自诩为“文人”的秀才集体“高潮”了一波,甚至很多人立马变成了脑残粉,都拜倒在了李行首的石榴裙下了。
躲在一旁看着的老鸨,乐呵呵地看着这个场面,她也没想到会是这么个结果。于是,她仿佛看到很多可爱的小钱钱,开始漫天飞舞了。一个美妓,巅峰的年华只有短短几年。如果短短几年内都无法赚到什么钱,那肯定是亏本的。所以,李行首怎么样都逃不过被安排接客的命运。
好在,歌伎是卖艺不卖身的,老鸨也不怕一下子推好几个富家子给李行首。
不就是倾吐心事,慰解人生么,这些事,还有谁比美妓更在行的毕竟,她们受到的都是这方面的训练啊
焚香过后,李行首开始举起柔荑,轻轻地在琴面上一拂。便是一阵音传出,那些秀才们都听得如痴如醉。殊不知,这只是李行首在试音而已,都还没正式开始弹奏。
试音过后,李行首才正式开始抚琴。
清越的琴音,空灵地传了出去。
这首曲子,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此时的“流行曲”。比起“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柳永,苏轼在乐坊的知名度稍有不如。毕竟苏轼是豪放派的,而柳永是婉约派的。要知道柳永最巅峰的时候可是“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苏轼的新词虽然也流行,但大多是在读书人之间。
然而,这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却是例外,无他,词写得太好了,而且这种婉约的风格,十分适合在这种青楼、勾栏瓦舍之间弹唱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随着李行首的低吟浅唱,和乐楼里几近鸦雀无声。
没办法,这时候可没有什么麦克风音箱啥的,有一点嘈杂声,都会听不见下面在唱些什么的。
只见这些秀才,一个个闭着眼睛摇头晃脑的,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的轻敲,似乎一个个都沉醉在了李行首的歌声里。
一曲终了,那些秀才还是闭着眼睛,不想张开。
有些人还感慨道:“真如闻韶乐,余音袅袅啊”
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再感慨,另一首曲子又响起来了。
这一次,就比较厉害了,还是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曲一出,让在场的秀才都愣住了。一些闭眼摇头晃脑的,都惊愕得睁开了眼睛。要知道,在青楼里弹这曲子,就好像后世在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音乐演奏会上,突然奏响了一曲最炫民族风一样,根本就是格格不入好么
这里可是青楼啊,青楼里不应该放的是效白锦缠头,做靡靡之音,然后轻歌曼舞的么李行首突然这么豪放的歌唱,把这些秀才都吓到了好吗
老鸨也是一脸震惊,失声叫道:“快停下,快停下,谁让她这么唱的,不是说唱柳词么怎么”老鸨也是一时间气得口舌无状,上一次是被章衙内和张小官人祸害了,李行首打响名声的一战;今日,却是李行首自己要这么做的,这就让老鸨抓狂了。她可是花了不知道多少钱银,多少精力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