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2/2)
恋恋不舍地关了系统,张正书慢慢地陷入了沉睡之中。
月色如水,倾洒在张家宅邸之中,宛若洒了一地白霜。
一夜时光,在甜梦中须臾即过。几声虫鸣传来,偶有几声犬吠,除此之外,显得一片寂静。
天刚刚破晓,鸡司晨的啼音打破了沉寂,提醒着还在衾窝中的人们,一天之计已然开始,须臾,袅袅炊烟拌着慵懒的空气弥散。
阵阵悠扬的钟声,自汴梁城方向传来。所谓的“晨钟暮鼓”,便是从这里由来的。更夫在汴梁城的城楼上休息,一到破晓之时,他便敲响晨钟。日落后,更夫也会敲响暮鼓。虽然汴梁城没有城禁,但晨起鸣钟,日落鼓响,也是商户百姓活动的根据。
楼榭房舍在阳光下,那黛瓦也好似闪烁着金光。清晨的乡道上,已经有农户来往,窸窸窣窣的动静此起彼伏。
张正书在来财的伺候下,洗漱完,吃完早餐后,便立即启程前往了汴梁城。
东京繁华,张正书只在那倒霉蛋的记忆中见识过。
但是,亲眼见到汴梁城的城墙时,张正书还是有点震惊,一点陌生。
站在城外护城河的平桥上,张正书怔怔地瞧着那城楼,还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小官人,怎么了”
来财觉得很奇怪,张正书不是经常来汴梁城吗,这景色有什么好看的
张正书原先以为,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有修饰的成分。但现在看来,几乎是完全还原了北宋的风貌。这时候,汴河上传来了一阵吆喝声。汴河两畔,栏门早已打开,停泊了一夜的大小船只吆喝着声音,慢慢地驶入城中。船只一过栏门,还要小心撑驶,免得与对面的船只碰撞了。在船头操纵船篙的篙手,不断的向掌橹的橹手发出口令,岸上的纤工也在喊着号子,橹工的汴河号子与纤工的汴河号子回响在空中,市井中俚语鄙话之声响彻河面,汴河内外显得一片繁忙。
待得船只艰难进入城中,金色的阳光好像洒落在水面上一样,把汴河装饰得好像铺了层金子一样。码头之上,早有人群等候多时,见到货物,或者前来接风亲朋好友,连忙挥舞招手呼喊,又掀起了一阵喧嚣。
“来财,这城门上没有守城士卒的”张正书觉得不可思议,这防御,怪不得金兵打来的时候,北宋基本没有抵抗力了。看看这防御就知道了,北宋的都城啊,防御这么松懈,岂不是给外国间谍有可乘之机
“小官人,你不知道”来财有点惊奇,“这原先是有的,只不过那些守城士卒偷懒罢了。”
张正书无奈地摇了摇头,忘战必危的北宋,看来灭亡也是正常的。站在人流中,张正书静静地观察着边河两岸。汴河两岸很是繁华,是因为在汴河码头与城门的中间地带特别有利于商贸活动,由于多年没有战乱,酒店茶楼逐渐发展起来,各种店铺字号鳞次栉比,各种车轿骡马忙碌不停,三流九教人士,穿插其中。
第四十九章:大相国寺庙会
张正书看着每一个宋人的脸上,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繁华的盛世,不过是假象而已。
再昌盛的文明,没有强大的武力护佑,那就是任人宰割的肥羊而已。甚至于,张正书看着大街上的异族人,就发现他们形迹可疑,一看就是间谍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大宋是真的有底气,可以无视敌国间谍赤裸裸地在己方都城活动;而张正书这种明白人才知道,大宋的强大,不过是假象而已。
确实,论起文化来,当今世上还真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和宋朝媲美的。但是,如果人家不跟你玩文化,而选择跟你玩刀枪呢那么,大宋就一下子暴露弱点了。因为怕花钱养骑兵,所以宋朝军队几乎没有把控战略的能力,人家来如风,去如风,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你只能被动挨打。而且,看看宋朝的对手,又不像汉唐的对手那样,科技落后。不管是辽国还是西夏,都有大量汉人工匠,能制造攻城器械。没有了科技碾压,北宋真的是很憋屈。
打得过也好,追不上人家;打不过更惨,丢城失地的。偏生,在大宋统治者的眼中,能耕种的土地都在西夏的河套,和辽国的燕云十六州那里。问题是,那也是人家的命根子啊,你打那里,人家不跟你拼命才怪
怎么办,你说宋朝能怎么办
内部矛盾重重,外部战争又打不过。所以,宋朝统治者也只能自暴自弃了,期望着世界一如既往,宋朝能一代代传下去。因为宋朝统治者没办法啊,他们不知道怎么改变这个局面。再加上朝中倾轧太多,改革都是失败,但不改革又是死路一条。只是这世界是很残酷的,是弱肉强食的,你原地踏步,人家进步了,肯定来打你。事实证明,一旦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在武器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农耕文明玩不过游牧民族。
为什么很简单,人家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你打坏一点点东西都心疼半天,这怎么打
张正书摇了摇头,抬脚进了汴梁城。来财连忙跟了上去,小声地说道:“小官人,这正值庙会,你莫要走得太快”
“怕我丢了吗笑话,多大个人了”
张正书觉得这有点好笑,人确实很多。说实话,刚刚从郊市过来的时候,张正书就知道了汴梁城的繁华。看那郊市两旁,全都是“违章建筑”,都是一些雨棚、遮阳棚,或开设买卖,或摆摊设担,偌大的一条街道,居然连通行马车都困难。这样的城市管理,可见北宋在这方面根本就不关注。为何还不是因为国家的国库空虚啊
说起来也是嘲讽,宋朝的税收,几乎冠绝历朝历代。却因为“三冗”问题,而陷入了财政枯竭的境地。再加上当今官家“好大喜功”,连续发动了三次战役,耗完了自王安石变法以来的国家积蓄。很自然的,宋朝统治者开始加税了。然而,宋朝的税收,七成来自商税,三成才是农税。只有商业繁荣了,才能收到更多的税。这样的情况下,宋朝还会管这些“占道经营”的“违章建筑”吗肯定不会的了。
喏,这情况刚进汴梁城就知道了。
进了城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税务所。但凡是货郎也好,马车夫也罢,只要是货物入城,就要交税。
张正书只是冷眼看了一番,就往前面走去了。
今日进城的人,确实很多。因为是大相国寺的庙会,所以很多人都是过来看庙会的。庙会原先只是举行酬神、娱神、求神活动,但慢慢的,因为人流多了,宋人中有生意头脑的,就开始在庙会做生意了。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庙会就相当于是后世的广交会,赶庙会足以媲美赶集,甚至还犹有过之。
汴梁城的大相国寺,每逢初一、十五,逢三,也就是初三、十三、二十三,逢八,也就是初八、十八、二十八都会举办庙会。庙会期间,允许百姓在寺内做生意。在大相国寺的大殿前,还会临时搭建乐棚,上演各种歌舞、百戏、杂耍、傀儡戏、说书在庙会里,吃、游、玩、乐、购等等,全都能找到,几乎和后世的商业街没什么区别了。便是佛门中人,也趁着这个机会做生意,有许多尼姑把手工织就的绣品、领抹、花朵、珠翠、帽子等等,都会拿到庙会上卖,帮补一下寺庙的用度。
至于大相国寺嘛,不用说,自然是收铺租了。这大相国寺濒临汴河,寺门前是东京城内的重要码头,而且位置适中,因而大相国寺的庙会,便成了民间交易和游乐场所。
然而,张正书的兴趣,却并非在这庙会上。
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汴梁城中的印刷作坊上。
可惜,正如他所料,这些印刷作坊都十分繁忙,不见有一家是频临倒闭,要出售资产的。
“难道我的报社计划,要就此搁浅了不成”
张正书还真的有点不信邪了,专门往那些小作坊钻,这可苦了来财。
“小官人,你等等我啊,小的不识路的,跟丢你了小的咋办啊”
来财这话差点没逗乐张正书,放慢了脚步,等来财那小短腿追了上来,张正书才乐道:“原来你不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