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14

分节阅读 14(2/2)

目录

但是中国的官僚啊,是有多得寸进尺啊

看看,经过一百多年,无数前辈积累的经验告诉他们不管党争失败也好,还是贪赃枉法也罢,只要你不造反,不欺君,就根本死不了。贪污嘛,最多就是流放。“刑不上大夫”,看起来很美好,但其实对国家是最大的损害。只要是个人,他就有私心,指望着用个人道德来治理国家,那根本不现实。

虽然,宋朝历代皇帝都没那么天真,他们也是很腹黑的。如果还想启用一个官员,流放也不会流放得太偏僻的地方。但如果要弄死一个官员,嘿嘿,那就一贬再贬,贬到无法贬,贬到穷山恶水,瘴气丛生之地,就任你自生自灭了。当然了,到现在官家赵煦之前,宋朝的皇帝起码还是在及格线上的,对于吏治也管得比较严,基本上可以说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还算掌控局势。

可如果宋徽宗赵佶一登基,那情况就变了,官员变得肆无忌惮起来。为什么看看宋朝的科举就知道了,为历朝历代录取人数之最,一年起码招录三百个进士来当官不仅如此,宋朝还有一个“特招”政策,用来照顾那些久试不中的人。而且,朝廷对这些拔出来的进士的待遇与普通进士一样。

有人说,这有什么啊,不就是几万个官吗,有什么大惊小怪,这么大个国家,招几万个官不是很正常的事

要知道,这还只是官,不包括读书人看不起的“吏”和“役”,官和吏、役,是有严格区分的。“官”是朝廷登记在册的高级公务员,必须经过科举等“正途”才能当得上;“吏”是没有品级的公务员,“役”低于吏,通常在官署中干一些杂活,也就是扫地斟茶一类的脏活累活。要知道,宋朝的一个县里,少说有三个官,多了有五六个,而吏、役则有数十人乃至数百人不等。按这个比例,稍微算下就知道宋朝的公务员阵容有多么庞大了,跟后世也是差不多啊不然你以为,“冗官”是怎么来的而且宋朝可没有退休这一说法的,只要你没死,你可以一直赖在官位上到死为止,请求致仕神马的,那都是被皇帝暗示要退下了,不然谁肯乞骸骨,致仕

而因人设岗,增加机构,臃肿的行政体系,已经是宋朝的死穴了。官员的考核也很轻松,再加上超高的待遇,谁人不想当官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李秀才的心理了,又想拿钱,又想轻松,还想有面子怎么办做官啊做了官后,不仅钱有了,地位有了,权力有了,老婆都有着落了。看看,多美好。这个“宋朝梦”,从稳定国家形势来说,这一招还真的不错,起码化解了很多矛盾毕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十年也还是不成的。然而,过犹不及,太过重文轻武的结果就是,宋朝一直拿敌国没办法,这确实有点不可思议。反正宋朝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让人又爱又恨。

可以说,李秀才就是做着“宋朝梦”的其中一人了。

只可惜,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不改革就死的地步,这个“宋朝梦”就有点格格不入了。

看着好似丢了魂一样的李秀才,一步步走回李家村,张正书心中没有怜悯,只有悲哀。

“小官人,慢走啊”

这些佃客,真心诚意送别着张正书。

然而,张正书只是心不在焉地挥了挥手。因为他发现,不管宋朝经济再繁荣也好,始终转化不成国力。国力是什么答案是人才,不是治理国家的人才,而是发明创造的人才。没有科技上的进步,农耕文明其实是原地踏步的。看看这辆马车就知道了,张正书和来财登上马车后,张正书就有点想吐太颠簸了啊,速度还慢别小看一辆马车,其实这也是国力的体现。如果马车能加快速度,减少颠簸,那输送粮食,岂不是要快多了打仗,打的是综合国力,当然包括了粮食的运输速度。

只是这辆马车,让张正书很无语。北宋灭亡,看似偶然,必然的因素还是太多了啊。宋朝太过于轻视科技了,甚至可以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朝历代就一直是这个尿性统治者为了求稳啊,新兴科技,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难以管理。这怎么办当然是不提倡,不重视了。

“看来,不仅仅是种田术啊,我还需要很多技能,帮助宋朝快速攀爬科技树才行”

第三十章:败家子

农耕文明之所以能吊打游牧文明,从来都是科技上碾压才办得到。汉朝就不用说了,用铁器对上青铜器,匈奴被打跑了。唐朝的陌刀,弓弩等武器,精良程度不是突厥、高句丽能比的,所以都打赢了。但是到了宋朝呢武器方面,有大量汉民的契丹就不说了,连西夏,甚至后来的金国,都在武器上也能和宋朝平起平坐。再加上宋朝没有多少战马,在骑兵为王的时代上,宋朝注定是无法赢得战略上的胜利的。要不是宋朝还有个黑科技“神臂弩”,估计真的就被吊打了。

“不过,即便没有技能,这个黑、火药的配比,还是能弄出来的”

任谁都想不到,上一秒张正书还在打着种田种地的主意,下一秒张正书已经联想到科技树上面去了,还要放出一个能屠戮无数生命的恶魔。要是被身旁的管家张通知道的话,肯定会认为小官人真的是被人打傻了,而且成了疯子。

不过,就算是现在,管家张通也不觉得张正书有多正常,甚至觉得他很败家。

“小官人,你这就亏了啊”

面对这样一个败家子,管家张通能怎么办呢只能抱怨两句了,反正“大桶张家”以后都是张小官人的了,挥霍不是常事吗看看,张根富年轻时,在青楼为买行首一笑,豪掷千金也是常事。相比较来说,张正书这点挥霍,就根本不算什么了。

但问题是,对那些泥腿子这般好,管家张通心中还是有膈应的,觉得十分不爽。

“亏什么亏了”

张正书还没从攀科技树的设想中回过神来,随口反问了一句。

“小官人,你算算这笔帐啊,种甚么,这千亩田地,一月能入几钱那些佃户,你给如此高的工钱,这还不亏”管家张通算过了这笔帐,心疼地说道,“千亩田地,一年收入不过五千余贯,除去夏秋两税,加耗,只余三千余贯。折合一月,不过二百五十贯钱。若是一户佃户有三、四人上工,岂不是要给六、七贯这岂能不亏”

不得不说,管家张通的计算还是很好的,按照他的这个计算,张正书这做法不但没有赚头,反而要亏很多钱。

怪不得那些佃户火急火燎要重新签租契了,摆明了是要占便宜啊

但是,现在说谁占谁的便宜,还太早了点。

租契上写明了,如果有出工不出力的行为,则酌情扣减工酬,甚至只是“忙时”,才另外雇人的。真正做工的,也不过是那四、五十个青壮罢了。当然,若日后张正书鼓搞出了水力纺织机,这个租契就很有用了。

起码,不用张榜,都能找到不少妇女来纺织厂做工。

别人不知道,张正书却

目录
返回顶部